易烊千玺在个人演唱会上演绎苏芮的《奉献》、姜育恒《再回首》、黑豹乐队《无地自容》,老歌隔着时空投来记忆回旋镖,触得人心一片柔软。图为:易烊千玺在演唱会现场。
在流行乐坛,现象级作品的诞生,不只是人们对一首好歌的认可,它还能折射出乐坛代际共振的价值溢出。图为:那英与肖战共唱《军港之夜》。 (均主办方供图)
刚过去的周末,易烊千玺的个人演唱会在朋友圈刷屏,高频词里包括“温暖”。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内,19岁的歌手专注地唱,万千粉丝齐声地和,苏芮《奉献》、姜育恒《再回首》、黑豹乐队《无地自容》等“30来岁”的老歌,隔着时空投来记忆回旋镖,触得人心一片柔软。
又何止是一场演唱会。荧屏上,传唱近40年的《军港之夜》由肖战与那英合唱,引发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流量担当”与旗帜性歌手的合作;视频平台,《给我一个吻》被今天的高校学子唱出全新意境,“情怀杀”击中的不只是岁月里的人。从演唱会到《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这样唱好美》《合唱吧!300》等节目,流行乐生生不息的活力正在经典名曲的二度创作中不断释出。
2019年临近尾声时,与其说华语流行乐坛涌动的怀旧情绪是一时一地的巧合,不如看成,歌手代际间的传承与创新已渐成趋势。文化学者何天平分析:“回忆有滤镜,老歌新唱能带来它们的原生粉丝,让60后到00后的观众实现合家欢观赏场景。但节目更重要的灵魂在于创新,当一些熟悉的旋律被佐以今天的配方,打造出契合当下审美的流行音乐作品,其实比一味怀旧更能留住新老观众。”
从华语流行乐坛的痛点入手,老歌新唱制造出共同观赏的“场景”
不久前,某音乐平台揭晓的“年度十大金曲”引发了极大争议。许多人表示,除了一首影视剧插曲《知否知否》,其他作品在自己的脑海内几乎“查无此歌”。“割裂、断代,可能是当下华语流行乐坛的一大痛点。”何天平说,比如一些网络神曲早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忠实用户循环多日,而另一些人还闻所未闻。前互联网时代一首金曲传唱街头巷尾的景象,似乎不复存在了。
但如同合家欢电影总是市场刚需,能破解“代际壁垒”的音乐节目也是市场稀缺品。从痛点中寻找爆点,今年的几档新节目,制造出了不少温暖几代人的“同框”场面。《合唱吧!300》中,草蜢合唱团与今年新出道的男团RISE各自带着300名歌迷对垒,有对父女分属两个阵营。对他们而言,现场聆听代表各自青春记忆的《一起桑巴舞》和《喊出我的名字》,不失为音乐上的“互见”;而对节目来说,草蜢的《失恋阵线联盟》迎来了对手阵营的应和,所谓“经典就是昨日的流行”有了全新注脚。
同样,《我们的歌》被观众称为“时光保鲜机”,节目的一大看点就是能通过不同资历的歌手合作,激荡出不同年代的流行乐回声。肖战演唱《军港之夜》,是奶奶曾在他年幼时哼唱过的摇篮曲;许魏洲遇见费玉清,他坦言全家都是前辈的歌迷;而李紫婷曾凭《红色高跟鞋》在选秀中脱颖而出,那首歌的原唱正是此番同台的蔡健雅。有意思的是,节目录制时,台下观众也覆盖了60后到00后的群体。
在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看来:经典流行歌曲是同一时代背景下人们情感共振、集体共鸣的载体。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枕着波涛”唱出年轻水兵甜美梦乡的年代,是改革启航、人民生活稳稳走向幸福的开端之时。苏芮将“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娓娓道来之后,更高亢的《爱的奉献》、更热烈的《感谢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接力着“奉献”的旋律。“当今天的创作者从时间里找到这些共鸣,既体现了节目或演唱者对不同年龄段音乐偏好的尊重,也让更多人看到,好的音乐节目、音乐设计理念完全能消弭受众的代际审美隔阂。”
流行乐不是重复翻红,期待更多原创新曲随时代沉淀为经典
就在几档节目以及演唱会共同掀起流行音乐怀旧风时,国际唱片协会发布的《2019音乐聆听报告》显示,中国乐迷最喜欢的十大曲风里,老歌排名第二。这份统计报告似也在佐证,情怀杀已成为音乐综艺的圈粉“利器”。
在评论者看来,这是个颇值得思考的现象。一方面,流行是个轮回,能切中人们内心情感的音乐不会轻易随风逝去。但另一方面,“我们已有了几代歌手、几代歌迷其乐融融的同台场景,但这还不足以称为 ‘音乐上的代际对话’”。比新老歌手、新老歌迷同场更有意义的,还应体现在回归音乐本质的交融与碰撞。
2006年,周杰伦与费玉清合作的《千里之外》无疑是一次跨时代音乐对话的典范。《我们的歌》总导演陈虹说:“那部现象级作品的诞生,不只是大家对一首好歌的认可,它也折射出华语流行乐坛代际共振的价值溢出。”从中获得灵感,她希望自己的团队不是物理空间上前辈歌手与新生力量的同框,而是他们各自走出既定的舒适区,同时又带着不同的音乐基因交叉合作。
于是,观众乐见的新搭档出现了:那英与肖战、李克勤与周深、费玉清与许魏洲、周华健与蒋一侨、蔡健雅与阿云嘎等;观众乐闻的老歌新唱更令人心头一颤:融入音乐剧元素的《月半小夜曲》,用交响乐和管弦乐改编的《心如刀割》,灌注了说唱风的《倩女幽魂》,带着摇滚味的《爱江山更爱美人》,用普通话、粤语、日语轮番演绎的《另一种乡愁》等,纷纷从几代人的音乐偏好中提取审美元素,重塑了老歌。
但也有学者认为,让优秀的作品返场,经历打磨后把它们介绍给今天的年轻乐迷,这固然能彰显经典的长久魅力。可从另一个角度看,翻红的老旋律越多,越是反衬出今天的流行音乐原创力虚弱。要扭转这一点,绝非少数几档音乐综艺节目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有生命力的音乐生态系统与拥有影响力的节目互相滋养。“我们的歌”既是沉淀在时间里能够承载情感共振、集体共鸣的旋律,更应是携带着每个时代鲜活力量的原创新曲。试想多年后,属于2019年的金曲经打磨后留在了时间的河床上,那何尝不是又一段生生不息的开始。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