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近500部电影展映1500多场 上影节,少不了排片老王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6-23 08:46

  王佳彦在排片。记者 励漪 摄

  45家影院53块银幕,让近500部中外电影合理安排展映1500多场,负责上述排片工作的,是一位叫王佳彦的“大神”。

  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各个板块中,电影展映单元无疑最受影迷欢迎,而在这一年一度观影狂欢的背后,是包括王佳彦在内一大批电影节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

  通盘考虑各种因素和海量信息,排片是技术也是艺术

  “我每天必是第一个来,静静的清晨有利于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让500多部中外电影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责任重于泰山,老夫不敢怠慢,此时唯我最大……”这是微博名“四眼老王”的王佳彦在电影节开幕前发的一条微博。

  每年6月,负责影展排片工作的老王就会变成“网红”。有影迷天天刷他的微博,要求早点公布排片表;也有影迷跑来留言,呼吁增加放映场次。影迷们关注的这些环节,都属于王佳彦的工作范畴。

  自2000年起,退休后的老王开始专门负责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排片工作,成为公认的排片“老法师”。在老王眼中,排片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是最简单的活,也是最复杂的活。“我追求完美,片子要排得漂亮,就得花心思。”王佳彦说。

  一间普通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各种颜色标注的影厅信息表,老王坐在电脑前,一遍遍梳理表格中的排片信息。一个人到底要怎么排1500多场次,这绝非简单的填空游戏。首要原则是根据拷贝与放映设施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比如影厅大小、设备情况、地理位置等。其次,要排得更合理,就要考虑更多,“要注意周边影院的距离,影迷从这一场赶去下一场,时间够不够等问题。”

  对一个电影节而言,排片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金爵奖参赛片的观众见面会安排在哪个影厅合适?一家影院的影片有没有相对平均与丰富而不是一天全放某一类电影?

  各种因素、海量信息,似乎无穷尽的排列组合和无法阻止的各种突发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王佳彦安排、权衡。也因此,这么多年来,电影节的排片,始终由王佳彦一人完成。不是人手不够,而在于这几乎是一项瞬息万变的工作,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如果多人同时在后台系统进行排片操作,倒更容易出现各种不可控制的偏差。

  每年电影节,老王的排片表一公布,就意味着影迷一年一度的观影盛宴将开启。

  经历20届上影节的发展变革,见证中国电影迎来黄金时代

  6月11日,影迷们翘首期盼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首日。上午8点,电影节开启线上线下同时售票,到中午12点,有360多个展映场次的电影票已经售罄。

  老王挺喜欢在现场和这些购票的影迷们交流,听听影迷们的诉求和喜好。“很多人和我打招呼,其实我也不认识他们,但我都尽可能回答大家的问题。影迷这个群体是很可爱的,很多时候,他们是专家,我要向他们学习。”

  这是老王谦虚了。王佳彦一直在电影圈内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参与电影节筹备工作。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当年即获国务院批准。经过一年半的筹备,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3年10月举办,至今已是第二十届。今年68岁的王佳彦完完整整经历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展与变革。

  “从第一届参加展映的8家影院到现在的45家影院,第一届辛辛苦苦找来167部影片,今年是从2000多部报名影片中精挑细选出498部影片。当年谁能想到,我们的电影节也能办得这么好。”王佳彦感慨。老王还记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是他和同事们在电影院的会议室里搭起来的。寥寥数个展台、几张桌椅,上影厂、北影厂、八一厂,还有唯一一家来自海外的片商。

  第一届虽然市场不大、展映片不多,但圆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电影节结束时,导演吴贻弓掉了眼泪。”王佳彦回忆。举办第二届时,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国际制片人协会评为A类电影节。

  而老影迷们都还记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片带来的空前冲击。当时国内影院能看到的外国片寥寥无几,电影节一口气提供了数十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大片,甚至包括难得一见的欧洲艺术片。整整一年之后,由美国演员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才作为第一部进口大片正式进入中国影院。

  20多年后,当时大力提倡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影节”的电影人们,包括孙道临、谢晋在内的不少人已离我们远去。而一届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陪伴着中国电影慢慢走出低谷,迎来电影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电影票,还需要手写片名。”老王感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进步,也是这个时代的进步。

  希望让更多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好电影

  这些年来,随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繁荣,老王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王佳彦笑称自己是“世界排片第一人”,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节有这么多影院参与展映,有这么多需要通盘考虑的排片因素。比如今年,他在10天时间里排映1500多场电影与观众见面,这样的难度和压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而这样的排片机会,也不是其他任何地方可以遇到的。

  对世界各大电影节,老王有自己的看法。他去过很多电影节,包括戛纳、柏林、东京、夏威夷、蒙特利尔等,总觉得没有哪一个电影节在电影展映上做得比上海国际电影节更好。的确,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全世界观影人数最多、放映场次最多的电影节。每年6月份的第三周,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影迷的节日,甚至吸引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影迷慕名而来。

  这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色所在。与其他国际知名电影节相比,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注重专业、行业、产业的同时,更将自身定位为“市民的节日”“大众的节日”。每年,电影节都广开大门,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国而不仅仅是电影大国的影片报名参赛参展,让平日难得一见的各国风情通过银幕淋漓展现。而上海也一直保持着全国拥有影院数和银幕数最多的城市的地位。这座城市与电影节之间,正是一种“水涨船高”的互相成就。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发展所肩负起的一种责任。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本届电影节现场所表示的那样,“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有一种自然生成的效应,就是它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胸怀,以更加积极的合作态度来和世界各国优质电影资源进行合作,目的也是推动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

  对王佳彦而言,这种多样化的宗旨,直接决定了他在这个数字化席卷而来的时代仍然坚持着胶片拷贝时代的排片特点,不重复场次、不重复时间、不重复地点,而不单单以大数据来决定影片排片多寡。很多人会问,你在一家电影院为什么不能多排一场?对此,老王总回答:希望让更多的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一部好的电影。

  老王自己是影迷,年年给电影节排片,却从来不肯推荐影片。他总笑着说,“不推荐,不推荐。每个人喜好不同,审美不同,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电影。”记者 曹玲娟


【责任编辑:admi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