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写在第7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
2020年10月17日,第7个国家扶贫日之际,脱贫攻坚进入到最后收官阶段。回首峥嵘岁月,我省脱贫攻坚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券在握。越接近胜利,越要有定力、越要咬住目标不松劲,克服急功近利心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把脱贫攻坚成果印在百姓心中、刻在历史丰碑上。
村出列、县摘帽,安徽扶贫交出靓丽成绩单
楼上是民宿,楼下是农家乐。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杨习伦家的农家乐游客盈门,这位昔日的贫困户如今吃上了旅游饭。
杨习伦所在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关心过的小山村。一个大别山深处的穷山沟,如今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大湾村共有34家农家乐,民宿有近500个床位,去年游客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
“2016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是一片空白,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百万元。”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介绍,凭借着“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大湾村的扶贫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2018年顺利实现“村出列”,全村贫困人口下降至3户7人。
大湾村的蜕变只是安徽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今年4月份,随着最后一批贫困县退出,我省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降至2019年底的8.7万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脱贫攻坚在深度、广度、精准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组数字见证安徽扶贫的成绩单:2014年以来,全省累计标注脱贫177.75万户473.78万人,年均减少贫困人口78.9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9.1%降至0.16%;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底的0.53亿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6.72亿元,村均由1.76万元增长到22.4万元,增长12.72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底的2132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0690元,年均增幅30.8%。
现在到年底脱贫攻坚收官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真正进入“收官大决战”。省扶贫办主任江洪表示,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加快脱贫步伐,统筹推进战“疫”、战“汛”和战“贫”,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强化精准帮扶,有效防范返贫致贫,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升,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大变样
来安县张山镇仰山村,村如其名,全村超过一半面积是绵延的山丘。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这个江淮分水岭上的贫困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桃树等经果林、设施蔬菜产业,迅速脱贫致富,从一个空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6年实现村出列,2018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这里不仅产业兴旺,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
72岁的华公祥和老伴患有慢性病,膝下也无儿女。村里桃产业发展起来,老华就在种植大户的桃园里干起杂活,自己也种了5亩地桃树,村里还给他安排护林员岗位。今年老汉预计收入4万元,日子越过越敞亮。前年利用危房改造资金,老华盖了三间瓦房,自己又花钱铺上了水泥地,直接连通乡村公路。家里也用上了自来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现在村里大变样,公路铺到家门口,还装上了路灯,晚饭后我和老伴散散步,回家看看电视,生活越来越好。 ”老汉脸上写满笑容。
仰山村的巨变,在我省很多贫困村都能看到。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我省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贫困村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贫困村全部通了宽带,提前3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124.3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部完成,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多年困扰贫困群众的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改善。
“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我省紧盯这一核心指标,以“三户一体”为重点,强化动态监测,制定落实救助帮扶措施,确保义务教育“有学上”、群众患病“有‘医’靠”、贫困群众“有安居”、安全饮水“有保证”。
同时,我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仅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物质生活上“翻身”,更帮助贫困群众在精神上“翻身”,让他们的“口袋”与“脑袋”同时富起来,使得贫困群众依靠自己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乡村产业日渐兴旺
寒露过后,海拔800多米的池州市石台县七井山八棚村秋意渐浓,而在村民朱致水的心里,却温暖如春。今年,他种的8亩辣椒卖了9万多元,刨去成本,算下来净赚了7万多块钱,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朱致水是八棚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今年55岁,两个孩子都生病,经济条件困难。这几年,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朱致水开始种植高山辣椒,并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靠着种植高山辣椒,去年朱致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就像这辣椒一样,越过越红火了。
通过发展辣椒产业,八棚村已经成了闻名的辣椒村,全村221户家庭中有120多户在种植高山辣椒,其中包括28户像朱致水一样的贫困户。“每年到八月采摘旺季,一天最多采摘5万斤,10多辆运输车来拉,销往上海、武汉等地。 ”产业兴旺了,老百姓致富奔小康劲头更足了。
脱贫攻坚战以来,我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始终坚持把深入推进产业脱贫工程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措施和主攻方向,创新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扎实推进特色种养业、光伏、乡村旅游、商贸流通、资产收益等产业脱贫工程5个子工程,产业扶贫覆盖率逐年提升,广大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不断提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产业基础。
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历年累计发展且目前仍在发挥效益到村产业扶贫项目2.42万个,实现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村均项目8.07个;历年累计发展且目前仍在发挥效益到户产业扶贫项目299.39万个,户均项目1.83个,长期而有效地促进了贫困群体增收、贫困村集体财产积累。
“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育主体、强联结、促融合”,着力解决产业扶贫“谁来带、怎么带、带什么”问题,从而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可持续增收脱贫。目前,全省贫困村中建设完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3016个,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共2万余个,带动贫困户33.8万户,开展自种自养且达标贫困户47.11万户。 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村项目3.31万个、到户项目604.8万个。(记者 范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