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东向发展勇争先 奋力崛起皖东南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9-23 10:05

东向发展,跑出“加速度”

“屏障东南,襟带江淮。”作为皖东南门户的宣城市,是我省唯一同时与江苏、浙江毗邻的省辖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宣城市始终将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变主题和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

上世纪90年代初,宣城地区出台《关于参与皖江、浦东开发的意见》;2001年,也就是撤地设市当年,宣城市做出《关于推进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加快宣城经济发展的决定》;2009年,宣城市被列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出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的“三基地一枢纽”;2013年,宣城市加入“南京都市圈”,2016年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一员;2018年,又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G60科创走廊3.0版。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宣城定位为“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沪苏浙为标杆,在新的起点上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推进一体化,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2018年底,宣城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宣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及7个配套政策措施,在全省率先出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宣城行动方案》,提出推进工业强市、招商增效、工业园区、开放合作等“十项对标提升行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区域合作高水平、城乡面貌高颜值、政务服务高效能、人民生活高品质。

宣城市聚焦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和营商环境等多个领域,抢抓机遇、对标对表、积极作为。该市聚焦互联互通,围绕打造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认真落实《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强力推进水、陆、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聚焦产业合作,积极谋划推进“一基地两走廊”建设,着力打造宛陵科创基地和宣郎广宁智创走廊、泾旌绩文化旅游生态健康产业走廊。加强园区合作共建,成功签约松江宣城产业园、宣城萧山产业园合作项目,推动郎溪、广德与溧阳共同编制的《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等高对接,宣城市与G60科创走廊九地市共同发布“扩大开放30条政策”,沪宣互发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审批容缺受理机制和统一的“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率先形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风从海上来,潮涌皖东南。2018年,宣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预期、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两个百亿台阶,达1317亿元,增长8.32%,经济总量排位在全省再进1位,居第9位。其中,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均超过20%,与16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实现进出口5.2亿美元,增长11%。

绿色发展,奏响“最强音”

2018年12月16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闭幕式上,宣城市跻身全国12个“2018美丽山水城市”行列,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入选城市。宣城市近年牢牢把握“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凝心聚力打造“有品有味的文化生态之城”,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探索生态文明的宣城样本。

公园健身。

宣城市是首个也是唯一的“安徽省生态市”,2017年9月,在全省首家被授予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下辖绩溪县和旌德县分别被命名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乡更美丽,该市大力推动生态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河长制的意见》,并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工作机制。2018年4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域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方案。

为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宣城市积极发挥环评制度“节制闸”作用,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口。同时,充分运用“园区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等环保政策管理手段,倒逼现有企业“提标改造”,力促产业优化升级,并全面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为发展腾出更多环境容量。

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宣城市大力推动绿色生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绿色智造”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实施《宣城市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成功争创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先后创建国家绿色园区2个,居全省第1位;国家绿色工厂4户、国家绿色设计产品2个。2018年以来,该市先后成功举办“人文宣城 绿色智造”——中国制造强国(宣城)高峰论坛、“两化融合与绿色制造”论坛和2019中国铸造产业绿色发展高峰论坛,进一步打响“绿色智造”区域品牌。

随着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宣城市成为全省单元生态环境状况最优的城市之一,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逐步增强。2019年1月至7月,该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03,较去年同期下降3.4%,全省排名第2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8.7%,位列全省第2位。截至目前,全市6个国控省考断面水质达标,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下水监控点水质稳定达标。

民营经济,激活“新动能”

“这是我们将要出口的商用垃圾桶。看着不起眼,但光是样件生产环节就进行了4个多月,完成了100多项试验,满足了客户的各项质量要求。”近日,在宣城龙虎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冲压车间里,记者看到已冲压成型的黑色垃圾桶造型独特、光泽细腻,该公司负责人罗宏伟高兴地介绍,“我们去年9月才签约落户,今年7月已经开始试生产,我们对于宣城优质的投资服务和高质的工作效率很满意!”

去年5月,宣城市委印发了《宣城市处置“僵尸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实现重点行业“僵尸企业”基本出清,低端、无效产能全部退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激发新动能。

宣酒集团新厂区。

据悉,宣城市目前已成功完成了117个僵尸项目嫁接,盘活闲置土地6476.8亩。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年内新注册私营企业 7632户,同比上升 35.7 %,总数达到 46358 户;年内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7745户,同比上升12.3 %,总数达到174329户;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户数 149个,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583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企业更迭迸发新活力,技术创新激发新动能。宣城市统筹高等院校、优势企业、产业联盟、产业集聚区的创新优势,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潜力排名全省第1位,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全省第3位。全力建设宛陵科创城,着力推动智谷软件产业园等“双创”平台建设,智谷软件产业园现入驻企业100户,2018年全年实现产值24亿元,2019年至今产值达18.2亿;创建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各类研发机构,与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等53家高校院所对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271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千企升级”计划,通过先进技术应用、生产系统重组,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歌猛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改革开放以来,宣城市民营经济在高速增长中“长个头”“强体魄”“增动能”。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1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38%,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9.39%,占比位居全省第一;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72.5%;实现税收162.69亿元,增长14.21%;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就业人数达到103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80%以上;全市149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1461户为民营工业企业,占比达97.9%。2019年,预计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87亿元,比上年增长8%,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9.5%。

四项“世界之最”工程——±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

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起于新疆昌吉换流站,止于宣城市宣州区境内的古泉换流站,线路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六省(区),全长3319公里,输送容量120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作为落实国家能源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该工程于2015年12月28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动态总投资414.5亿元。投运后,每年可向华东地区输送电量660亿千瓦时,减少煤炭运输3024万吨,减排烟尘2.4万吨、二氧化硫14.9万吨、氮氧化物15.7万吨,将有力促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古泉换流站。

安徽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绩溪抽水蓄能电站

绩溪抽水蓄能电站位于绩溪县伏岭镇境内,距南京市、杭州市和上海市的直线距离分别为210公里、140公里、280公里,处于皖江城市带用电负荷中心和华东电网负荷中心,是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重点项目、我省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该电站由国家电网公司全资建设,2013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核准总工期84个月,首台机组发电67个月。安装6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30.15亿千瓦时。工程动态总投资98.88亿元,是我省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全国最大的文房四宝生产企业——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弘扬宣纸制作技艺、壮大宣纸产业,1951年10月,泾县成立皖南泾县宣纸联营处,统一生产、经销宣纸,年产宣纸12.8吨。1954年,联营处更名为公私合营安徽泾县宣纸厂,不久变身全民所有制企业——安徽省泾县宣纸厂,1992年组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2012年改制成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100多人,年产宣纸600吨左右,占宣纸行业产量80%左右,是国内最大的文房四宝生产企业和手工造纸领袖企业,被授予全国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华老字号等称号。

长三角最佳体育旅游线路——皖南川藏线

皖南川藏线,又称“江南天路”,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琴溪镇,北至宣城市区,南到旌德县蔡家桥镇,其最神秘精华路段长120公里,有318川藏线之险峻,又独具皖南山水之幽美。

宣城市近年不断强化旅游营销、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皖南川藏线持续火爆。2018年初,皖南川藏线自驾游线路入选“2018春节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线路。今年5月,入选长三角最佳体育旅游线路。

安徽股改第一村——宣州区澄江街道办事处花园村

2013年5月,花园村利用土地征用积累的1000多万元集体资金,依托地处城区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在全省率先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率先拿到合作社工商营业执照、率先实行村集体资产自主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成为“安徽股改第一村”。

2013年以来,花园村通过注册成立安徽花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创办幸福花园老年公寓、维也纳国际酒店、众轩花园酒店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四个项目,市场化聘用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爆发式增长。短短5年时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5万元跃至1105.8万元,增长105倍;集体资产从1973万元猛增至1.5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79元,增长近3倍,并为全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2018年9月27日,该村举办了首届农民丰收节暨“三变”改革分红大会,首次拿出118.4万元给1100多名村民分红。

安徽首个“中国淘宝村”——泾县丁家桥镇李园村

李园村位于中国宣纸发源地的泾县丁家桥镇,宣纸生产已有80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之后,当地造纸产业蓬勃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书画纸产品的研发成功,当地宣纸书画纸产业勃兴,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全村拥有宣纸、书画纸加工企业及个体户200余家。

2010年前后,该村一些80后、90后开始接过父辈旗帜,主动拥抱电商时代,推动产品和营销模式创新,开拓出宣纸书画纸产业复兴的新时代。截至目前,全村有200多户通过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销售本地的宣纸书画纸及其加工的文化产品,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2016年,李园村成为安徽省首个“中国淘宝村”,2017-2018年,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淘宝村”。

宁国港口湾水库。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