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喜迎十九大]行稳致远的“安徽跨越”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9-28 08:39


时光,从来不会吝惜对奋进者的褒奖,更会为赶超者打开机会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 ”

牢记总书记的重托,7000万江淮儿女奋勇争先,勠力前行,奋力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新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推动安徽各项事业实现了长足发展。 ”省委书记李锦斌说。

这种长足发展因为“超越者”的姿态,标注出新高度:2017年上半年,在全国各地生产总值排行榜上,安徽以12645.4亿元的总量排第十二位。这是安徽多年位居全国第十四位的一次显著跃升。

这种长足发展因为“冲刺者”的速度,镌刻下新印迹:2015年以来,安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10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并且增速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0.1%。这条稳健的轨迹,是“行稳致远”的有力图解。

这种长足发展因为“创新者”的突破,树立起新标杆: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全国第二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四个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全球第一条10.5代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

充满活力的发展热土,孕育生机的创新高地。安徽的发展赢得世界的瞩目,已有77家境外世界500强在安徽投资设立140家企业。

安徽的加速崛起,顺应发展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全新时代坐标中,位于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交汇地带上的安徽,正在以奋力走在全国发展方阵前列的新作为,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系统中的强劲“转子”。

引领新常态:

经济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一批产业和企业活跃在全球舞台,安徽正从“跟跑”迈向“并跑”“领跑”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他希望安徽“要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近者悦,远者来。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安徽正在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上展现出吸引力和影响力。

“我回去后将亲自推动江淮汽车与明斯克汽车集团的合作。 ”9月中旬,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州州长李斯·安纳托利率团来我省访问,在与省长李国英会见时,表达出强烈的合作意愿。

布列斯特州在白俄罗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是前往西欧国家的门户。这一次,他们在汽车这一重要产业上,将寻求合作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投向了中国安徽。

“我们希望引进安徽先进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和制造技术。 ”李斯·安纳托利说。

如今,更多的安徽企业正在抢占全球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安徽经济正在从“跟跑”迈向“并跑”“领跑”,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的新变局?

5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主动顺应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内在规律,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推动我省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

这5年,是“新速度”持续演进的发展阶段。

2012年之前,安徽经济和全国一样,曾经历连续10多年10%以上的增长阶段,但高增长积聚的风险在新常态下持续释放,一直占据产业结构主导地位的能源原材料产业一度陷入发展困境,部分工矿城市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超越家电行业,成为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并一度拉动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跃居全国第一位。我省经济增速之所以能持续位居前十行列,也正得益于这些“生力军”的持续成长壮大。

这5年,是“新结构”显现效应的发展阶段。

从大力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到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我省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上,不断凝聚共识、勠力行动、铆定实效。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到梯次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省产业结构升级蹄疾步稳,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奋力站上全球的产业前沿:从新型显示到集成电路,从语音识别到人工智能,从太赫兹芯片到量子通信……

这5年,是“新动能”持续迸发的发展阶段。

2017年6月28日,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合肥晶合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在合肥综合保税区建成投产。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集成电路被誉为未来世界的“驱动器”,它的一切“高能”都离不开晶圆这一载体。

“晶合的投产,对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具有直接的拉动效应,晶合超百亿元的投资放到产业链里会发挥百倍至千倍的撬动作用。 ”合肥晶合总经理室黄宏嘉博士说。

新动能,因其“新”而具有“平地起高楼”的显著聚变效应——这是新动能加速成长的规律性路径。

2017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同期的59.7%提高到65%。 2016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近一倍,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2%。

新动能正在加速转化为经济增长的“主动能”。回望5年发展实践,安徽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进程中,奋力闯出在全国发展方阵走在前列的新路径。

安徽因这条路径而实现超越,更因这条路径而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引人注目的板块。

构筑更加均衡的生产力布局,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进程中,位于东中西交汇点上的安徽,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将发挥杠杆支点的重要作用。

近两年,来安徽的企业家们,总会产生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其中就有大众汽车CEO穆伦。

2016年6月,穆伦到访安徽后说:“江淮汽车在低成本高效率方面做得很好,未来我们双方的合作是一个持续交流和学习的过程,我们会拿出合作的诚意。”如今,双方携手合作的安徽省先进制造业“一号工程”已经启航。

产业领先,经济领跑。新常态下的安徽经济正在打开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发力新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耕细作”,传统动能“脱胎换骨”,“新供给”成为引领发展的新引擎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 ”

“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新供给引领需求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

2017年9月26日,霍山县。

在这个位于大别山区的县城,一家铸造企业正为美国GE公司全球最大的燃气轮机工厂提供单晶叶片。一块单晶叶片,看上去与一本新华字典相仿,价值堪比一辆小汽车。

应流集团的尖端铸件比肩世界一流,一吨售价已超过2000万元,客户不远万里上门“送订单”。而铸造行业总体产能严重过剩,低端铸件一吨售价只有几千元,还要四处求人“找订单”。

鲜明的对比,揭示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安徽这样一个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基础,长期受“原”字号产业主导、正在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省份来说,具有更加鲜明和现实的战略意义。

如何用新供给引领需求发展,进而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2017年9月初,芜湖港码头。

伴随着隆隆的汽笛声,运煤货车缓缓驶入停在指定位置。原煤矿工人王安军熟练地操作卸煤机……

从矿工到码头工人,这个汉子一年间工作岗位的变化,是安徽推进去产能工作的一个缩影。

王师傅以前所在的淮南矿业集团潘一矿,是去年我省退出产能的矿井之一。一年多来,跟王师傅一起转岗的172名矿工全部走上了新岗位,没有一人申请回去干老本行。

落后产能做“减法”,新兴产业做“加法”,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更为“三煤一钢”企业拓展出发展新境界。

淮南矿业集团重点发展港口综合物流服务业、煤矿综合技术服务和房地产及养老产业;淮北矿业集团积极培育发展康复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煤矿托管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皖北煤电集团逐步提升物贸产业和其它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比重……

如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更加彰显,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发展生机。最新统计显示,2017年8月份,主要布局于能源原材料产业的全省大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23.9亿元,增长10.7%,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3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对安徽这样的发展中省份来说,关键的“一招棋”还是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全力补上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短板”。

免征、停征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政府性基金9项,明确降低商标注册收费标准50%,确保国家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降低涉企收费,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2017年5月,安徽推出降成本的十条新政,每年将减免或缓缴实体经济成本220亿元左右。

降成本,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能降低的一律降低,能放开的一律放开。通过不断打出降成本“组合拳”,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1000亿元左右。

去产能,能源原材料产业呈现持续向好态势,钢铁、煤炭产业去产能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全省“地条钢”企业被彻底清除。

去库存,商品房待售面积总体减少,差别化调控政策显现成效,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

去杠杆,全省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持续下降,债务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补短板,2017年前7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分别增长26.6%和14.2%。

从攻坚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耕细作”,向更广维度、更深层次、更大空间深化拓展,促进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的持续提升。

用新供给引领需求,打造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部署,成效日益彰显。

2017年前7个月,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四新经济”加速发展。新产品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60.3%,液晶显示屏增长61%,集成电路增长2.2倍。从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网上商品零售额157.1亿元,增长38.3%,占限额以上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提高到5.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正在进一步激发产业转型升级新动力,促进全省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厚植新优势: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闯出产业升级“安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在加快发展中创新争优,在转型升级中脱颖而出,在打造创新高地中后来居上,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基因”,也是我省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

十八大以来,安徽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发展进入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目前,哈特研究院几乎每月申请一项发明专利。 ”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位于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该院副院长高云峰说,“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才有后劲。 ”

自主创新是“源头活水”,只有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自主研发创新上领先,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回首过往,合肥佳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萍常常会为公司团队孜孜不倦地追求自主创新而心生自豪。公司创业以来的近20年征程中,核心团队始终专注于技术研发。凭借强大的系统集成研发创新能力,企业在无人机飞行平台、数据通讯、远程监控系统产品领域崭露头角。如今,各类订单络绎不绝地涌来。

“不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不能形成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就缺乏后劲。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认为,科技创新既是产业的转型动力,也是企业的内在品质。

一组数据,有力印证着安徽创新能力和活力的大幅跃升: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由2011年的8330.3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8219.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1313家增加至2016年末的3863家。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

创新不是一种珍藏,只有与产业需要、市场需求结合,打破成果转化的“玻璃墙”,让研发成果“转”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和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真正主体。 5年来,安徽遵循创新型企业发展规律,着力培育一批龙头性、引领性创新型企业。企业创新能力获得大幅提升:2016年,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1041家,10亿元以上的147家,百亿元以上的8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61家。

聚焦突破、攥紧拳头、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安徽路径”。

“作为全省首批启动建设的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充分发挥政策聚焦支持的优势,努力擦亮这颗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洪志强说。

2017年上半年,全省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3.3%,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约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三重一创”全面推进,精准医疗、太赫兹芯片、智能汽车等7个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建设,助力安徽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的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

在省发改委副主任胡再生看来,安徽的发展动力正在实现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的“转轨”。超过万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就是有力的注脚。

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真正厚植创新优势,让所有市场主体创新愉快、创业愉快。

安徽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总共确立76项改革任务,目前在扩大高校院所创新自主权、创新人才管理、财税政策管理、科技金融创新等领域,已完成25项,占总任务量的1/3。

围绕创新愉快,我省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强壮创新发展的“心脏”;构建平台创新体系,锻造创新发展的“躯干”;构建金融创新体系,畅通创新发展的“血脉”;构建政策创新体系,消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政策等“痛点”,敏捷创新发展的“大脑”。创新支撑体系更系统、更完备,“创新安徽”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释放新红利:

以权力的“除法”换取活力的“乘法”,下好简政放权“当头炮”,扫除妨碍创业创新的制度羁绊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列改革题目,定改革举措,要紧密对接群众需求,悉心听取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

“办企业从来没有这么方便。 ”9月1日上午,合肥韦尔缤纷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黄巧梅领到了合肥首张“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如果没有‘多证合一’,我们要跑很多个窗口递交资料,顺利的话,办完也要半个月左右。”黄巧梅说,现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3天左右就能拿到营业执照。

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今年9月1日起,安徽正式启动“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将涉及企业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整合到一张营业执照上,切实解决涉企证照数量过多、“准入不准营”等问题。

“安徽在省级层面上推出‘五十六证合一’举措,合并的证照数量在全国是最多的,最大程度地实现让企业少跑路。 ”省工商局局长朱斌说。

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商事制度改革有效发挥了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和“当头炮”作用。

十八大以来,安徽大幅精简政府权力事项,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体系,省级政府保留权力事项减少近七成,市级政府平均削减权力事项过半。目前全省前置审批事项只有34项,是全国保留省级行政审批事项较少的省份之一。

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改企业年检为年报,简化住所登记手续,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5年来,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妨碍创业创新的制度羁绊不断被清理。

随着新的商事登记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得到有效释放。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由2012年的192.52万户,增加到2016年的326.19万户,年均增长24.99%。截至2017年8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数量突破360万户,平均每个月新登记企业超过1.8万户,是改革前的3倍。

“宽进”和“严管”,是商事制度改革的“一体两翼”。

“该放的权放足了,该管的事也要管到位。 ”朱斌说,只有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更开、减得更多。

“逾期不年报的,就会被纳入异常经营名录,满3年未依照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会被纳入‘黑名单’,在融资、投资合作、招投标等方面受到约束和限制。这对规范经营的企业是最有效的激励。 ”安徽大佳一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厚平说。

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加大曝光力度——“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正在全面推开。这项制度创新,最大程度减少了监管活动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实现“一次抽查、全面体检、综合会诊”,提高了监管效率,也减轻了企业负担。

随着企业年报、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管理、“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严管”框架基本确定,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逐步形成。

放活、管好的目的在于促进更多企业快速落地、更好成长。这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帮助中小微企业走好发展“最初一百米”。

今年7月3日,安徽省工商登记全程网上办事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企业网上登记“一次不跑”和线下登记“只跑一次”成为现实。

“申请人无论身在何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企业设立并领取电子营业执照,极大提升了登记便利化水平。”苏果超市(合肥)有限公司行政部的张云曦说。

只有真正实现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才会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放管服”改革的获得感。

“到2018年全面实现‘最多跑一次’目标,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省政务服务中心业务一处副处长徐济中说。

“放管服”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是安徽正在奋力兑现的改革新承诺。

增进新福祉:

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推进共建共享,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

民生是发展的“指南针”,更是衡量百姓冷暖的“温度计”。

肥西县的张志辉,从返乡就业享受到的家庭亲情中,感受到了发展的温度。

“我是数控车床操作工,原先在常州打工,今年年初回合肥找了份工作。合肥这几年发展很快,和省外经济发达城市的差距在缩小,我的收入也与在外地时相差无几。 ”张志辉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促进就业持续发力,就业形势稳定向好——

2013年,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民生工程,全省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67.54万人。

2014年,开展“就业提升年”活动,启动实施青年创业计划,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7.07万人。

2015年,开展就业创业“四进四扶”活动,启动“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5.18万人。

2016年,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岗政策,实施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开展“四进四扶”集中推进行动,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6.8万人。多年来,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低于控制目标。

“积极的就业政策,产生了非常良好的作用。 ”中科大管理学院教授翁清雄对此深有感触,“从我们进行的跟踪调查来看,近年来,劳动者不仅在获得就业机会上比以前更容易了,整体的就业质量也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

“共享发展,要求我们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压舱石’,让更加充分的就业保障群众更大的获得感。 ”省人社厅就业处处长吕泉说。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泗县大路口乡网周村,是皖北平原上众多正在奋力脱掉“穷帽子”的贫困村缩影。

“5月份村里刚帮我办了扶贫贷款,每年都能从用款企业那儿拿分红,有这样的好政策真是没话说。 ”村里的贫困户高平感慨地说。

62岁的高平,丈夫早逝,儿子媳妇均有残疾。之前,他们一家靠着每年1万多元的低保和7亩地过日子。精准扶贫开展以来,高平家获得了更多的帮扶。

“孙女读小学,孙子上幼儿园,他俩合起来每年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教育补助金;村里还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我家每年大约可以分到2000元光伏扶贫款,目前已经拿了500元……”高平掰起指头细数扶贫好政策。

2014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通过严格的建档立卡,最终锁定全省484万贫困人口;当年完成减贫83万人的任务,超出国家下达目标8万人。

2015年起,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脱贫计划,当年减贫92.21万人,跟上年相比减贫幅度达到23.0%。

2016年,全省实现97.1万贫困人口脱贫、1077个贫困村出列……

脱贫攻坚的鼓点激扬有力,整体脱贫的路线图更加明晰:到2020年,安徽将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共享发展,一大要义就在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织牢兜底保障网。

实施民生工程,是安徽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的独创性探索。

截至2016年底,省财政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4730亿元,人均受益达7000多元。

2017年,通过民生工程的提标扩面,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更高标准的公共服务。 1月至7月,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894.6亿元,占年初计划的95.1%。

有力的投入,保障全省33项民生工程得到持续快速推进——

“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已完工1.44万公里,占年度任务的71.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49.3万人,累计发放24.02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参合4655.6万人,累计支付资金148.7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17.5万人,累计支付资金38.5亿元。

共享,始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期待。

去年底出台的《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共享发展行动,确立了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工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健康安徽建设工程等12项重点任务。

这是保障改善民生的新起点,增进百姓福祉的新路径。 2017年上半年,共享发展专项行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2.4%。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从民生工程到共享发展专项行动,群众福祉的每一分增进,民生领域的每一次改革,都会激发上下同欲、共建共享的“乘数效应”。

7000万江淮儿女正在高扬奋进风帆,驶向幸福“下一站”。

原标题:行稳致远的“安徽跨越”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胡旭 吴量亮 郑莉 鲍亮亮 田婷  编辑:陆璐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