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纪略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顾维林 发表时间:10-09 08:19

绿映宛陵处处景
——我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纪略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2011年4月启动了国家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以生态创建统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我市于2013年底提出“11331”发展思路,明确把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作为“第一目标”,确立并形成了以生态文明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

与此同时,在全市持续开展“六年并进、六城同创”活动,经过几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宣城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崭新局面,生态红利逐渐释放,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为加强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宏观决策指导,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主任、市长为第一副主任的市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引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

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市政府出台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及计分细则》,把环境质量等重点工作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目标管理内容,每年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全社会公开,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

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监管体系。全市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工业园区、乡镇和名胜风景区设立日常环保管理机构,在乡村成立了农村环境信息员队伍,初步建成城乡环境监管体系,把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要求不断延伸到基层,压实到基层。

着力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市政府建立了环境保护督查专员和观察员制度,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出台了《重点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对环保重点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对环保违法行为实行全民监督;制定了《宣城市网格化环境监管监督体系建设方案》,划分覆盖全域的环境监管网格,实现了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全方位覆盖;建立了水阳江、青弋江、郎川河、新安江绩溪段等重点河流、南漪湖等湖库的环保联防、联控机制,提高了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预警和处置能力。

近年来,我市共争取到国家和省级近亿元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其中争取国家项目资金8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实现了国家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对7个县市区的全覆盖。项目整治面积约1600平方千米,惠及54个乡镇,143个行政村,35万人。

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目前初步形成了河流水系、自然山体、生态绿地和城市空间有机连接的绿色生态安全格局。

——重点推进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水平。近几年,我市投资近3亿元用于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快速推进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继建成投运巷口桥工业污水处理厂、双桥污水处理厂、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着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能力建设,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完成了对原夏渡垃圾填埋场的封场,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及渗滤液工程201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运。

——完成了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市区污泥无害化处理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均为100%。

——积极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巩固工作,全力推进“一山一湖三河十园”建设,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1.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23平方米。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心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全面实施城市水生态建设三大工程,实现“引得来、蓄得住、水质好”的目标,消除了劣V类水体,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

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初步形成

在推进生态创建过程中,全市上下不断摸索,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宣城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为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市共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5个。宁国市、绩溪县已获国家生态县(市)命名,并成为国家第五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市);泾县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郎溪县、广德县和旌德县通过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实现了国家生态县市域全覆盖。

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我市积极根据全市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组合,使农业生产技术得到高效使用。全市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32个,其中部级12个,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论证企业57家。

扩绿增容提升生态林业。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我市按照“山峦叠翠皖东南,水墨诗韵新宣城”的理念,重点实施森林建设与绿化工程,着力提升城市、村庄、道路、水系、庭院绿化水平,建设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与湿地绿地系统,弘扬生态文化,构筑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大力建设形成南“屏”北“城”、两“廊”三“网”和四“区”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打造品牌推进生态旅游业。以“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为载体,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宣城市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我市突出生态环境、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坚持重点景区和项目带动,提升“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形象品牌,建设“六个集聚区”,实施全域一体战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构建以市本级为龙头、县市区联动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和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

生态文明创建硕果累累

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11331”发展思路不动摇,持续开展“六年并进、六城同创”活动,保持了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迈出了建设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坚实步伐。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3∶50.5∶36.5。实现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和民营企业税收“两个百亿”突破。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66家,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5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6%,以年均增长1.46%的能耗支撑了规模工业年均15%的发展速度。

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启动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新增4A级以上景区8家,龙川景区创成5A景区,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4个、精品线路1条。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和18%。县域电商发展居全省前列,绩溪、广德被商务部列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省级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5个。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化率达51.1%,较“十一五”末提高7.8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完成城建投资665.9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展到55平方公里,新增高速公路220公里,建成一级公路275公里,公路路况水平由全省落后跃居第2位。完成铁路建设投资93.2亿元,合福高铁开通运营,皖赣铁路芜宣段扩能改造、杭黄铁路、商合杭铁路开工建设。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6.2亿元,水阳江开卡工程顺利完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显著增强。

城市品牌影响力逐步彰显。成功创成省级文明城市,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顺利通过“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复评并更名为“中国文房四宝之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被评为“美丽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文化艺术节”。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75万亩,新建绿色长廊442.7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8.03%。全力推进中心城区“一山一湖三河十园”和街头游园建设,新增绿化面积778.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顾维林)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