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吕美农:四十载杏林风雨路 与中医改革巨变同行
来源:宁国传媒网 作者:凌欣 发表时间:11-09 09:07

从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到享誉皖南的名老中医,从普通学徒到德高望重的医界前辈。四十年里,他救治了无数患者,培养了一代新人。他就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宁国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吕美农。

艰苦岁月让他坚定走上杏林路

1945年,吕美农出生在我市一个小山村。1961年初中毕业后,他便开始跟着师傅学习中医。5年清苦的背药典和做杂务的学徒时光,磨砺了吕美农的意志,也为他后来在中医领域大放异彩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师傅因受到冲击而停止带徒,吕美农只得回到家乡虹龙公社朱村卫生所上班。由于没有西医的行医基础,他的药箱里常备着几本西医书籍,一有空就拿出来学习。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医学水平,他多次向卫生局提出进修申请。终于在1974年获得了在县医院内科进修学习一年的机会,对如何走好中西医结合路子,也有了深刻的领悟。

功夫不负有心人,吕美农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和负责的态度,让他在调往上门公社卫生院后,成为了院里的骨干。周边村庄甚至城里的病人经常慕名而来,点名让他看病。那段行医的岁月,凡是他看过的病情稍重的病人,吕美农多次上门巡诊,以了解病情变化,再重一点的就留在病人家中观察守候,甚至彻夜不眠。在乡间行医的岁月加深了他对农民疾苦的了解,也让他愈发坚定了做一名让群众满意的好医生的信念。

四十年与中医改革巨变同行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刮进了中医药行业,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关于提倡发扬中医学、解决后继乏人的报告》,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万名中医师,充实到现有的中医队伍中来。好学而又勤奋的吕美农不负众望,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被顺利录取。“当时卫生队伍还是很缺乏中医的,选拔的条件不论成分、不论学历、不论资历也不论年龄,全国有10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我们县去了四五十个。”谈及改革开放后宁国中医界的第一个大事件,吕美农仍十分激动。

1982年,国家召开了中医衡阳会议,确定了“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方针。在会议之后,全国的中医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1984年,吕美农来到县城。“我们宁国中医院就是在改革大潮中,由原来西津乡卫生院改办的。改办之初的条件很艰苦,全院加起来只有27名医生,挤在一排破旧的平房里办公生活。”吕美农感慨道。而今天的中医院,拥有职工274人,医技人员243人,比以前翻了十倍不止,还先后建立了门诊楼、住院楼,开办了6个病区,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室齐全。“最高兴的事情是中医院新大楼是我市首个PPP项目,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目前整体建筑和对外粉刷已经完工,明年7月份大家就能搬进大楼办公咯。”说道这里,吕美农露出了开心而又自豪的笑容。

1986年,国家又成立了中医管理局,改变了当时“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中医从此拥有了自己的管理机构。“最让人兴奋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 全国人大在201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并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对于发展中医事业无疑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吕美农难掩欣喜地说道。

古稀之年毅然坚守岗位发挥余热

由于出色的业务能力表现,吕美农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乡村医生逐渐成为享誉一方的中医专家,先后被评为“宁国市首批名老中医”,“安徽省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

四十年来,勤读、勤记、勤写一直是吕美农的习惯。他认真总结临床医学经验,在专业杂志上相继发表40多篇医学论文,并多次参与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成为皖东南一带发表论文最多、影响很大的中医之一。此外,他还与众多高校合作,带领1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进行临床教学,其中好几位已成为副主任中医师。

2005年退休后,他毅然接受中医院返聘,留在一线岗位。虽然已70多岁高龄,可为了患者,吕美农还是每天坚持门诊、查房、带教,患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早上班,晚下班,不送走病人不下班。”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更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2014年,“吕美农工作室”也正式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批,成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之一。

“改革开放40年,宁国中医药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我个人来说,更是如鱼得水,成为了受益人之一。我从初中毕业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中医师,如今退休了还能有机会发挥余热,真的觉得很荣幸,也从内心感到高兴。吕美农说道。

闲暇时间,吕美农还喜欢作诗,“学徒走来五十春,国家名医不堪任。但将陋识传后代,毕生心血献杏林。”这是他写的小诗《杏林情》中的句子,直率、无私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真切感受到吕美农这四十年杏林路无怨无悔的赤诚之情。

【责任编辑:李道清】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