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上篇) ——郎溪地方党组织的发源地,红色沃土沙桥村
来源:郎溪新闻网 作者:刘家发 发表时间:09-20 08:42

在郎广X020县级公路与溧宁高速郎溪段交汇处附近,坐落着一个已有九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村外一条蜿蜒的沙河由村东北绕正南向村西北流入郎川河,村庄东北角原为一片只有数十米的小山包,自然形成了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风水宝地。古时,官府在这广德(桃州)通往南京(金陵)的商贾兵家必经郎溪(建平)之地修筑一座石拱桥,因桥下河水清澈见底、黄砂丰富,此村故名“砂桥”(也作“沙桥”)。

北宋末年,原河南光山李氏一族因战乱而南迁并永久定居于此,现存于李氏老宅院内的一口宋代古井、两根雕花廊柱可作见证。

数百年弹指一挥间,经过数十代后人的勤耕细作,节俭持家,到明清两代,沙桥李氏家族已成人丁兴旺、田宅殷实的大户。尤以明朝年间李氏家族出了一位宫廷御史而使沙桥村名气大增,家族也跟着沾光享誉多年。

古老的沙桥村,鼎盛时期,有人口近千人,青砖瓦房数十幢,宅院深深,巷道遍布,青石路面纵横交错,一派江南水乡之韵。

太平天国时期,战乱频繁,祸端不息。村南3公里的合溪口,是当年太平军和清军遭遇并发生一场激战(史称老河口大捷)的战斗遗址,战火殃及周边,沙桥村也未幸免其害,村里许多房屋被焚,加之瘟疫横行,人口锐减,到民国初年,村里已不足300人。现在沙桥仅存的较为完好的三进两厢、圆合八间老式房屋是李氏曾祖李高春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原址废墟上添砖加瓦、更新木料改建的,距今已有近140年历史。沧桑巨变,几番兴衰,留给人们无限的感慨!

这个位于神奇北纬30度左右(东经119.265916度、北纬31.098242度)的古老村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成了一个神秘的村庄——李氏家族的传人李允功、李允才兄弟及其战友们在这里干出了一番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古老的村庄从此烙上了红色的印记。

1930年春,中华大地风雷激荡,学生运动如火如荼,革命形势汹涌澎湃,时为省立第四中学即宣城中学学运骨干的李允功历经对敌斗争考验后,偕同乡好友张国祥、孙瑾等进步青年在夜色的掩护下进入皖南古镇广德誓节乡的一个四合院里,在领誓人许道珍的带领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

暑期,李允功等人返乡,他们利用同学、同乡和朋友聚会等形式,秘密宣传党的纲领和章程,介绍贫苦农民和青年学生加入党组织。暑假结束时,在他们的介绍和组织下,经中共芜湖中心县委批准,建立了郎溪涛城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沙桥支部。李允功为支部书记,支部党员有张国祥、孙瑾、水世玉、王成林、王祖玉、肖守良、张国桢等7人。从此,涛城的土地上燃起了革命火种,荡起了革命风雷。

1930年11月3日(农历冬月初八),红军独立团一营在中共沙桥支部的积极配合下,一举捣毁了水鸣井岗头劣绅刘道隆大院,缴获枪支20余支并开仓济贫,对当地一带的土豪劣绅震动极大,从此,以沙桥支部为核心的涛城地区党组织活动在郎广两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武装革命斗争。

随着国民党白色恐怖甚嚣尘上,中共涛城地区党组织不得已采用隐蔽的方法开展地下活动。李允功从宣城中学回到家乡沙桥之后,便在涛城小学任教,以此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继与回乡做党的发展工作的地下党员屈益祥在软(阮)桥村创办小学,以职业为掩护,白天教书,利用夜晚深入农村进行党的组织发展活动。至1931年秋,涛城地区的党组织在恢复后的中共芜湖中心县委的指导帮助下,先后建立了软桥、高升园、王家村、营盘山、童家塔等支部,发展党员30余名。

李允功家的那栋宅院位于沙桥村的南端,是一栋古色古香的青砖楼房,上下两层,前后三进,两边由厢房连接,中间形成了一个10余平方米的天井。八十多年前,四合院周围古树环绕,绿水环抱,村庄四周田陌纵横,沟渠交错,只有两条隐秘难见、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径分别由东西通往村外。1931年秋天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这座神秘四合院的阁楼上,一盏油灯照映着墙上镶着锤头、镰刀的红旗,十余条板凳上挨次坐着近20名农民和学生打扮的人,夜里九点整,主持人李允功庄严宣布:中共郎溪县沙桥特别支部成立!从此,自1928年由夏雨初成立的郎溪特支解散后,郎溪这块土地上,又有了中共党的组织。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冬,郎溪沦陷为敌占区,在中共广德县工委的指导下,郎溪县党组织重建,成立了中共涛城区委,李允功担任区委书记,沙桥支部便成了区委工作机关所在地。为积极开展抗日斗争,涛城区委又组建了一支由30余人组成的抗日救亡剧团——涛城话剧团,团长由李允功兼任。剧团经常深入群众,以演出为掩护,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民众团结御侮,共赴国难。在宣郎广地区,涛城话剧团先后演出话剧50多场,每次演出观众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剧团的青年大多是中共党员,他们以自己满腔的抗日热情,唤起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抗日救亡的标语和歌声,哪里就有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的活动。

沙桥支部的建立,为郎溪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涛城地区堪称郎溪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域,永盛磨坊,阚家茶馆,丰益楼,怀德堂药店……这几个曾是党的地下联络站(点)的地方,设在敌占区敌人的鼻子底下,却与沙桥支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皆是由沙桥支部发挥着中心区域的核心作用。

党的地下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沙桥支部及涛城区委才得以为地方解放提供突袭队聚集的场所,也为祁村大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45年8月,正值抗日战争大反攻时期。8月9日晚,一支左臂上扎着白巾的神奇部队利用夜幕的掩护,悄悄开进了沙桥,聚集在沙桥支部四周;午夜时分,部队最高指挥官部署作战方案;凌晨1时许,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沙桥,向着既定目标——相距不到2公里的由日伪盘踞着的祁村悄然迂回包抄而行;2点整,涛城的西北角便传来了激烈的枪声……原来,这支部队就是苏浙军区一纵一支队二营的战士和县基干民兵组成的攻打涛城祁村雕堡的突袭队。战斗进行得相当顺利,一个小时不到,祁村碉堡即被我突袭队炸毁,数十伪军被打死打伤,伪营长龚阳初及其部下100多人被活捉。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革命前辈将星星之火燃遍郎川大地,蕴育了一大批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他们唤醒了一大批民众,为抗日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49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解放郎溪,沙桥支部从此由地下转为公开,古老的沙桥村也从此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沙桥支部旧址尚存,老式阁楼透出一种幽静和古朴的气质,好象在向人们述说着它不平凡的往事。

【责任编辑:李道清】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