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刘万寿:痴迷器乐60年 让传统鼓乐响彻山村
来源:旌德文明网·旌德新闻网 作者:汪红潮 发表时间:05-21 15:12

在蔡家桥镇乔亭村竹棵村民组,有一位76岁的老人,16岁时接触乐器,会拉二胡、打锣鼓,吹笛子,是村里乐队的主要成员,并且在县追梦艺术团担任司鼓一职,常年带着中风的老伴去演出,痴迷器乐的他在民间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给千家万户送去欢乐,老人叫刘万寿。

5月6日,笔者慕名去采访。

悠扬的胡音,犹如一阵清音从村里远远传来,记者顺着这股让人陶醉的清音来到刘万寿家。“这把二胡陪伴了我多年,闲暇之时偶尔拉一下,给中风的老伴听。”刘万寿向记者介绍说,爱好器乐是他一辈子的追求,也是他最大的人生乐趣。

刘万寿和音乐结缘,源于儿时的兴趣爱好。小时候,刘万寿听到乡土乐器奏出的美妙音乐,觉得那是天籁之音,也学着别人拿起二胡,仔细观察演奏者左手怎么动,右手怎么动,一个个音符慢慢摸索,并买来专业书学习,就这样,悟性加上勤奋,真让他拉出了动听的曲子。学会二胡后,如法炮制,他又自学了吹笛子。

上世纪60年代,江苏泗洪黄梅戏剧团和京剧团一对夫妻退休回到旌阳镇凫山村老家,夫妻俩一位是黄梅戏演员,一位是京剧团的司鼓,恰好那时刘万寿住在凫山村外婆家,有缘结识了这对艺术家。他们看到刘万寿有这方面的特长,就指点他学京剧锣鼓和乐器演奏技巧,经过专业学习,刘万寿丰富了乐理知识,艺术水准得以大幅提高,学会了不少经典的京剧锣鼓经。

靠着这些“特长”,刘万寿在乡村的文艺舞台上如鱼得水。大集体年代,他在乔亭上游水库建设期间从事了三年文艺宣传,拉二胡、吹笛子、打锣鼓,多才多艺的他成了当地的文艺骨干。上世纪80年代,他还被介绍到南陵县一家民营黄梅戏剧团从事乐器演奏,随团到处演出。

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年月里,自娱自乐一定程度地满足了村民们的精神需求,这也让刘万寿更加坚定了自己喜欢艺术的心。刘万寿感谢集体给了他学习锻炼的机会,他说在那困难时期,是音乐的支撑度过了幸福难忘的时光。

改革开放后,民营黄梅戏剧团解散,刘万寿外出打工,直到2014年老伴中风才回乡。

打工的日子,刘万寿内心对艺术的渴望从来没有消失,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也会拉拉二胡,给枯燥的工作生活带来些许安慰。

回乡后的刘万寿,仍然停不下对艺术的追求。2015年,他加入旌德县追梦艺术团,开始从事司鼓一职。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是多种艺术高度综合而成的戏剧艺术,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音乐与表演的综合,而司鼓是音乐与表演综合中极为关键的纽带。在刘万寿去之前,追梦艺术团司鼓一直没物色到合适人选,因此排练的戏曲较少。

加入追梦艺术团后?,刘万寿不负众望,和演职人员紧密配合,精心排练,熟悉了解每位演员的动作,把黄梅戏、京剧、越剧、花鼓戏等传统戏曲的鼓曲练得炉火纯青。

“我司鼓的特点就是要与演员配合得严丝合缝。每个演员的要求不同,路子不一样,你都得去适应。”刘万寿说。

视艺术为生命的刘万寿,每次演出,他都克服困难,将中风的老伴带着或请人在家照顾,提前赶到县城,满腔热忱地帮助选手演唱得舒服、表演到位。就连正式演出前的响排,他也从不缺席。

“刘老师真不容易,既要照顾老伴,还要为我们司鼓,从不耽搁演出,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追梦艺术团的演员们对一致夸赞刘万寿的认真负责。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刘万寿: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前几年,业内人士送了一本京谱给刘万寿,他如获至宝,精心收藏着,上门密密麻麻的圆圈和叉号,在外行眼里看不懂,但在刘万寿眼里是那样的亲切,他说这些曲牌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气氛要运用不同的曲牌,这些圈圈叉叉的符号,则代表着锣鼓中的板眼和各种起承转合……

岁月沧桑,如今年过七旬的刘万寿仍在为梦想奋斗,他的锣鼓演奏技巧已是炉火纯青,每年送戏下乡30场左右,红白喜事应邀演出30多场,还到绩溪、歙县、南陵等地进行交流演出,悠扬古朴的鼓乐乡韵,在皖南山区历久不息。

“观众的掌声是对我最好的肯定。”辛勤的付出得到回报,刘万寿说给千家万户带去欢乐很有成就感。他希望有一天,村里的后辈们能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让铿锵嘹亮的锣鼓声永不间断地响彻乡村,使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