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广州小洲村:最后的岭南水乡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14 00:03

 

  小洲村位于广州万亩果园中心地带的海珠区小洲村,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走进小洲村,就好像走进了一座民俗博物馆。

  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五六百年高龄的蚝壳屋见证着岭南的曾经沧海,阡陌交错间随便跨过的一口古井都有几百年的沉淀。

  公园旁边有座已经荒废了的祠堂,祠堂的广场全部用条形青石板铺就,一踏上麻石时,脚步声由地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高高的柱梁,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暗示,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面对里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缝里长满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牌匾上的雕花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祠堂高翘的屋檐,依稀可见当年雄伟俊俏的风采。这一切都引发着我们对先民们生活的想象,他们在重大的节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商议村中事务。

  村里最奇特的建筑是蚝壳屋,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砌成,是岭南曾经“沧海桑田”的见证物。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小洲村所处的地方以前是一片汪洋。原来这里的蚝壳屋是有一百多间的。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蚝壳已全部外露,坑坑洼洼的,但是整座房屋给人特别的震撼感觉,能从中领悟到古村民的智慧。那时他们住在这样的房屋里,过着冬暖夏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或渔民生活。



  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只是在这代表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的淡雅画卷里,却跳跃着众多新式艳丽的现代楼房。

  文化名城资源的简氏大宗祠,就在玉带环绕、翡翠酝酿纯朴的村庄——小洲村内,简区宗祠建于明末清初年间,占地13亩(8671平方米),深三进,共有99个门口,取其于长长久久的意念,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座北向南,广场四周古树参天,几百年的老龙眼树、老榕树(又称麒麟树)、红棉树等,实为罕见。还有旗杆夹,第一进的大门两侧由花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狮子护卫和两个石鼓,里外的鲍鱼台用青石板砌成,两边的仪门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入第二进要经过一大个空间,上级到平台,中堂高8米,长35.4米,宽26.5米,由花岗石、坤旬木料精雕成柱支撑着主体,梁和桁、屏风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种图案。第三进高8米,长19.8米,宽26.6米,两侧用石栏围雕成八仙贺寿人物图案,正中悬挂着“祥开瀛水”木匾,木匾由一件巨大的檀香木雕刻而成,两侧有文武楼、灰星楼各二层。整座祠堂建筑基础用青石板砌成,用青砖砌墙,瓦面分二层,底层用衬瓦,上层用几件厚瓦砌成,屋顶正中以龙船造型,上面灰雕造型十分精致。环绕四周的有青砖雕、灰雕、石雕、木雕,有人物、动物、花鸟、水果等等。简氏大宗祠在清朝时期,曾被大火烧过,于1893年重修。在民国时期做过学堂,解放后至1990年用作学校。因文革的洗礼第一进被拆掉,改建成二层楼高用作课室之用,这几十年来的学校生涯,致使简氏大宗祠严重损毁。基于历史的问题,文化遗产,1990年拆除二层楼课室,平整后,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村把简氏宗祠广场和空地,建为村心公园。上面刻着民族对历史文化的创造和记忆,体现了把祖先留给人们的丰厚馈赠。这些老建筑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断绝了历史文脉就无从找寻。一种保护性无疑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广彩是广州彩瓷的简称,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工艺品,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著称,是我国轴上彩瓷的一个独特的工艺。 在这古朴的小村内有一家广彩传人的店,陈列了好几样作品。

  这里也盛产岭南水果,黄皮、番石榴 、杨桃、木瓜 、香蕉、小洲村出品的石硖龙眼最为出名。

  步入小洲村,你会发觉这里到处是景致:岭南水乡的倒影/河涌/小船;书院/礼堂/祠堂;光溜溜的石板路;岭南水乡特有的蚝屋;文革的痕迹;明清的古井和建筑......,很多很多,令你不得不惊叹,在广州这样一个地方竟然可以遗留这么一个宁静的水乡,没有过多的喧哗,只有村民悠闲的身影,俨然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来这里后,你不得不承认,只要这里开发成旅游区,小洲将完全可以跟周庄/乌镇/阳朔/凤凰/束河/大研等任一个地方相比美,但在潜意识里,我又是多么不希望有这一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