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解放日报载文:长三角的辩证法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3 19:13

  2007年的春天,长三角不冷不热。然而,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

  此刻,集400多位专家两年多心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刚刚完成包括征求意见在内的各项工作,并正式呈报国务院。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准、跨行政区的区域性规划。

  此前数日,由安徽做东的“‘大长三角’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研讨会”在芜湖市召开,来自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学者与官员共商构建“大长三角”经济区。会议气氛热烈而轻松,“大长三角”似已悄然浮出水面。

  长三角在表面平静背后,或许隐含着某些深层变化的迹象。

 

  大与小: 一座城市的另类选择

  天微明,寒意未消。

  年过6旬的赵德贵老两口忙开了。刚盖了6间房,便开了家小餐馆,房子花了老赵近10万元,这是几年前他不敢想的事。“多亏3年前小儿子去上海打工了,现在每月能挣1500元。”

  离老赵家不远处,钱永升也早早地上班了。伴着淡淡的茶叶香,这位台商已在此工作3年了。台资立宇食品有限公司之所以看中这里,就是因为相对低廉的成本和便捷的交通。现在,这家企业生产的茶饮料,已经打进长三角的超市。

  这只是安徽宣城郎溪县的平常一天。东去打工与西进投资,在这个毗邻南京的县城里,已是每天都能遇到的平常事。眼下,当“大长三角”成为热点话题时,这座小城并不发言,只是平静地享受着与长三角交融的生活。

  长三角该不该扩容,是这两年的争议焦点。而话题的再度挑起,则缘于日前的“芜湖会议”。会议提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速,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构建“大长三角”经济区时机日益成熟。

  相关建议是,下一步应该从建立长江流域经济体系的角度来构建“大长三角经济区”,范围向西可延伸至黄山、天柱山、大别山山脉,包括合肥在内的江淮、皖江和苏北地区。其实, 从2003年起,马鞍山、盐城等7个城市,不断提出加盟长三角的热切要求。他们不仅期待由此真正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也渴望拿到“长三角城市”这张招商“金名片”。

  而专家们总喜欢泼点冷水。长期研究区域经济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祖德表示,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其实才刚刚起步,成功的经验和案例还不多,如果这时候就贸然扩容,也许只会泛化长三角。眼下的关键,还是要着眼于16个城市的“小长三角”,共同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大”与“小”的争执之下,郎溪所在的宣城的态度,似乎显得有些另类。6年前,同样是一个初春,宣城市委通过决定,在安徽率先提出要尽快“全面融入苏浙沪经济圈”。一个城市,以市委决定的形式投身一个区划外的经济圈,当时是不多见的。

  但此后,宣城除了积极参加长三角的活动外,并未像其他长三角外围城市那样,正式递交入会申请。宣城选择的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呢?

  宣城市委书记方宁表示:“实践证明,当初融入长三角的思路完全正确。对于我们这样内陆城市,如果不主动融入苏浙沪,就会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现在,我们已经把自己作为长三角的一员来思考了。”

  或许,方宁的言下之意是,不求名分,但求实质。近年来,这个原本在安徽不太起眼的城市,当地人六成左右的日用品来自浙江,每天最早看到的报纸是南京的几份早报。招商引资的增速更是跃居全省前茅,其中90%以上来自长三角。今年已经和即将启动的5条高速公路,全部通往长三角。用当地人的话说:“只有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融入才能水到渠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长三角长大是大势所趋。因为建设“大长三角”经济区,有利于拓宽腹地资源,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对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而眼下的问题,只是时机与范围的把握与界定。

  超越“大”“小”之争,对长三角及其周边区域而言,合作共赢才是根本。而宣城的务实做法,或许具有一些借鉴价值。

  分与合:  一份规划的深远影响

  早春三月,似乎并非收获时节。而在徐长乐看来,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即将瓜熟蒂落。

  作为长三角问题专家,两年多来,徐教授一直在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目前,规划草案已完成包括征求意见在内的各项工作,并正式呈报国务院,只待与京津冀区域规划一起审议通过,应该就在眼前了。”

  去年11月,该规划草案向相关省市征求意见时,便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因为这是一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尝试,力图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解决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单个行政主体解决不了的问题,其核心是推动长三角由“分”到“合”,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我国第一个由国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