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浙媒看宁国]大视角:审视出大出路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3 19:09

    宁国,安吉的“邻居”,曾经的“追兵”

         

  走进宁国经济开发区,看到的是大片绵延不断的现代化厂房,一处处欲与环城群山比高的脚手架。这些场景的背后是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人口不到38万的小小宁国市,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9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4:51:35,规模以上企业有136家,亿元企业19家,10亿元企业2家,连续六年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安徽省县市之首。

  曾是全国百强县的宁国,经历了腾飞——挫折——二次腾飞这样的螺旋式上升,宁国经济目前的基础、方向、道路、保障,以及种种具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宁国模式也许并非县域经济崛起的唯一出路,但显然,宁国的挫折值得我们记取,宁国的二次腾飞更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追兵已经超越。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在经过上下起伏后,宁国又是怎样蓄势重返百强之路呢?

    “融入”苏浙沪,成功的战略“谋势”

  2000年7月,宁国市在安徽省率先提出:坚定不移地把宁国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发展圈。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路有多宽,发展路子就有多宽。宁国这几年的经济跨越发展,始终走在安徽省前列,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正是因为他们是经济发展观念上的领跑者。

  与宁国市毗邻的苏浙沪地区是中国内陆经济最活跃、发展意识最浓烈的地区。宁国人突破传统思维,突破行政区域意识,拓宽开放视野,将宁国的发展放到长三角去审视。宁国市以加快工业发展为主题,大力实施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融入苏浙沪经济圈,让宁国立足于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新的平台,与更强的对手合作和竞争,在扩张空间基础上扩张经济。

  宁国市信息中心副主任张礼宾在接受采访时,称宁国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是宁国市委市政府的一次成功的战略“谋势”,把宁国发展视野放大了,而没有局限于安徽。他说,“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主动融入发达地区经济,实质是参与大分工、融入大市场,也惟有如此,才能科学地为自己定位,扩张发展空间,在高水平上与发达经济合作交融,从而提升自己,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正在建设中的宁国市体育中心

  在宁国异地采访时,一家企业的标语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我们一直努力,与世界同步前进”。这正是宁国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融入全球经济的写照,正是宁国人新视野和新思维的生动写照。

  宁国市港口镇党委书记饶培康在与笔者交谈过程中,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融入”苏浙沪经济发展圈的内涵,一是超前型的视野。视野空间的创新,能够带动发展思路和战略的创新、体制和政策的创新、管理和技术的创新、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创新,并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二是高水平的生产分工。在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分工的实质是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只有通过高水平的竞争,参与更高层次的分工,才能在资源和利益分配的格局中居于有利的地位。

  宁国在融入苏浙沪经济发展圈中,做活了观念融入、体制融入、产业融入等一系列融入文章。以产业融入为例,宁国是一个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全市80%以上的企业在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瞄准苏浙沪市场,主动当好配角,为发达地区企业配套。像宁国中鼎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引进技术,加大投入,生产的汽车防震橡胶制品已成功地为上海大众、南京依维柯等国内主要汽车制造厂配套,代替了进口,并出口到美国通用、福特等知名大公司。

  正是因为“融入”苏浙沪经济发展圈,开放型地发展了县域经济,宁国才创造出了安徽的“深圳速度”。对此,宁国市委书记黄东升说:“只有融入先进发达地区,才能改造自我。只有融入,才能畅通。就宁国的实际而言,融入处在国际国内竞争前沿的苏浙沪发达地区经济圈,无疑是加快发展经济的一条便捷成功之道。”          

    安徽宁远纺织有限公司场景    

  目前宁国市正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辐射,努力把自身建成苏浙沪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