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传媒观察]幸福村里看吴灯 组图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3 18:55

  (文/图:柳生  纪莲  肖斐)

      宣州区养贤乡幸福村吴灯组地处幸福圩内,青山隔河相望,江水环绕而过。农户的住房集中连片建在一条高高地土埂上,头东尾西,村子的形状就像一条长龙;村前,一条绵长而弯曲的小溪在冬阳下闪着粼光,就像一道“护村河”。远远望去,在树木的掩映中,洋楼林立,白墙红瓦,杨柳婆娑,虽是初冬时节,但看不到萧瑟,满眼水乡美景。

 

美丽吴灯


  “靠水吃水”。吴灯人身在水乡,曾饱尝水患之苦,同时也尽享水运之福。这个组有铁驳船几十艘,大的5000吨,小的也有上百吨,每户每年平均产值在30万元左右。近年来,种粮有补助,耕田不交税,水运户切身感受到了国家惠农政策的春风,有些便“弃船上岸”,他们利用跑水运积累下来的资金,看准了农业机械化的广阔天地,购买农机。

  村民章修龙今年35岁,十几年前便跑起了水运,算是一条水上的“蛟龙”。可前年,他放弃了船运,回到家乡,投资23万元,买了台“洋马”收割机,或自己行动,或跟随市区组织的跨区联合作业队,奔赴皖北,远征苏南,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在吴灯组,章修龙这样购买农机的还有2户,幸福村共有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吴灯组就占了3台。

 

村民章修龙

  家住村东头第一户的余小明,去年5岁的儿子不幸患了白血病,他一边为儿子求医治病,今年上半年咬咬牙贷款买了辆“洋马”,他知道,不能坐等,自己要主动出击,挣钱给儿子治病,支撑这个遭遇不幸的家庭。

  问起吴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有何看法和做法时,44岁的章清明回答得佷实在。他说,他们就盼望村前有条好走的路。吴灯组地处幸福圩内,四面环水,原先是孤岛一座,外地人造访,必须去渡口乘船。去年,村里修了一座桥,方便了村民们。但村前的道路实在是太“烂”了。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泥泞非常,大坑连着小坑,村民外出,孩子上学吃尽了苦头。

  新农村建设激活了吴灯组多年的修路梦。虽然他们没有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但乡里有“谁干奖励谁”鼓励政策,因此,吴灯人修路的积极性很高。

 

 

  记者去吴灯组采访的当天,天气晴朗,村民们正在挥锹修路。而修路的领头人还是这位从“舵手”到“机手”的章修龙。这位精干的年轻人介绍说,前天他们挨家挨户动员集资修路,没想到村邻们一个个答复得那么爽快。说干就干,昨天他们就砍了6棵大树,都是村民家门口的风景树,但为了修路,农户自个儿带头拿起锯子“倒树”,毫无怨言。

      这条一字长蛇形家门口的路长1500米,计划修成3米宽,然后铺上石子。所需的3万元资金,也要通过村民集资或大户捐资筹得。章修龙介绍,村里有个石子场,修路的原材料不成问题,劳力也组织村民自己出。所以,在今年春节前,这条简易的“村前大道”就能成型。

 

修路

 

  陪同记者采访的幸福村第一书记下派干部王传福特别提到了吴灯的“文化”。吴灯的村名和这个组的传统习俗舞龙灯有关。吴灯的板龙灯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板龙共23节,长46米,每节之间由榫相连,舞动时,伴着锣声鼓点,或缠或绕,或快会慢,或高高托举,或急急奔跑,23位棒小伙,面不改色气不喘,乡亲们三层、外三层,不住地喝彩、叫好。和宣州北乡其它地方一样,“玩灯”这种习俗渐渐黯淡下来,正月里,走村穿街,披星带月玩灯,能坚持下来的人越来越少。可是去年腊月吴灯人硬是停了十几年的龙灯给舞了起来。今年正月初一到初五,五天时间就收了两万多快。农村兴灯是为了送灯,接灯的自然要拿“份子钱”。龙灯一个周期是三年,三年满了,就要“圆灯”、搭戏台、请亲朋好友前来看戏,算是回礼。

  能聚齐现在的年轻人玩灯,不是容易的事儿。一方面靠传统民俗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把它当作一件“事情”在做,按照每年收入2万来计算,三年就是6万,除去唱戏开支,还能节余不少,这笔钱用在铺路修桥上,也能为组里做不少公益性的事业,这道理,现在的年轻人都懂。


  记者不禁为这种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所感动,新农村建设最需要的不就是这种“主体”意识吗?有了它,我们的农村发展和建设就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有了它,“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