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行霞客路·沐奥运风”大型采访活动进入宣城 通讯集萃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3 19:30

   近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行霞客路,沐奥运风”大型采访活动第十批采访组进入宣城,记者们采访瞻仰红色景点,访问宣纸故里,领略皖风徽韵,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通过一篇篇传回编辑部的文章,赞叹宣城的灵山秀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下面我们转发一组通讯,让我们随着这些外省记者的脚步和目光,再一次感受宣城的活力与魅力。

 


徽商故里话兴衰


  “行霞客路、沐奥运风”采访组进入皖南后,似乎进入了一卷长长的山水画中。皖南的山皆绿而峰皆秀,
傍水而居的村落白墙黑瓦,构成了典型的徽派风格。
  不管是在黄山市的屯溪老街,还是在一府六县的地域中心休宁县以及绩溪,听到最多的是徽商的故事,看
得最多的是徽商发迹后在家乡建造的高墙深宅。当地人向我们介绍:“无徽不成镇”,无疑称雄中国300年的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黄山市屯溪老街,陪同我们参观的《黄山日报》同仁向我们介绍了这条老街的历史,现在的老街已成为
黄山市的旅游景点,主要经营古玩、药材及各种工艺品。从这条老街可以看出当年徽商的辉煌。徽商起源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嘉靖年间,清代乾隆朝达到巅峰,清末走向衰落。徽商为何能在中国异军突起,又为何突然衰败?对此,《黄山日报》的李总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徽商的兴盛和衰落,其中既有外在的原因,又有商业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据李总介绍:古徽州“一府六县”山水虽好,但“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条件,在农
业经济为主的时代迫使徽州人养成从商的风习,而其地处苏浙中心,南北交往要冲的地理位置又让商业经济得以发展。古徽州的中心休宁县被称为“东南邹鲁”,于是“贾而好儒”成了徽商最明显的特点,而好儒又让徽商和官府结合在一起,官府让徽商走向辉煌,通过政令让徽商垄断盐业。但让徽商走向衰落的,恰恰也是官府,清政府一改以往监业政策,失势的徽商一败涂地。
  在宣城市绩溪县,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徽商的辉煌。如红顶巨商胡雪岩,胡雪岩原本是纯粹的商人,竟然
得到清廷特赐的戴红顶子、穿黄马褂的待遇,这在我国商史中实属罕见。另外,据绩溪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绩溪徽商的经营范围也比其他徽商广泛,除了徽商传统经营的盐、茶、典当、木材业外,他们还在苏浙沪一带经营粮、丝、棉布。“无锡布码头”的称号就是由绩溪徽商第一个喊出的,他们把无锡所产之布运销苏北各地,赚取大量的利润。但绩溪徽商同样没有逃脱走向衰落的命运。原因是近代的工业革命,西方国家开始进入江南经营丝绸。面对竞争,徽商以最古老也是最传统的方法应对――囤积生丝,胡雪岩“欲举一人之力”与洋商决一高低,企图迫使外商高价收购,但各国外商联合拒买胡雪岩囤积的生丝,最后胡不得不贱卖而导致破产
  1843年上海开埠,近代机器工业迅速发展,受外国工业产品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兴起,失
去了商业垄断地位的徽商走向没落,1900年,无锡人荣德生、荣宗敬开始在上海和无锡开设纺织厂和缫丝厂,而直到1941年,徽商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厂,绩溪商人胡练九在家乡开办了徽商历史上第一家缫丝厂,为徽商争得了末日之辉煌。(黑白执笔 本报8月29日宣城电)

下一篇:宣纸,让奥运“传承千年”

[1] [2] [3] 下一页

 宣纸,让奥运“传承千年”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