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科学养蜂,酿造春天最甜的味道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发表时间:04-27 11:26

春天,一只蜜蜂每天要造访上千朵花;而一个养蜂人,则要跋涉千里。

蜜蜂与蜂农,从天南到海北,追逐一场又一场花事,酿造最甜蜜的味道。

蜜蜂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车子一路疾驰,向歙县深渡镇开去。

春色浸染的皖南大地,林木葱郁,姹紫嫣红,正是百花盛放的时节。3月底,记者走进深渡镇的养蜂点。 “这一群蜂温顺得很,不蜇人。 ”养蜂人边说边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直至体型最大的蜂王出现在记者面前。

普通人眼中平凡无奇的蜜蜂,在省畜保中心专家孟祥金看来却是有语言、有灵魂的。 “一个蜂群由蜂王、工蜂、雄蜂组成。 ”孟祥金介绍,正常的蜂群里只有一只蜂王,负责产卵并分泌蜂王信息素维持蜂群秩序,“蜂王一生只出巢一次与雄蜂交尾,交尾后蜂王将精子贮存在受精囊中,供一生产卵所用。 ”雄蜂的主要职责是和蜂王交配。孟祥金调侃道:“雄蜂不酿蜜,只食不做,游手好闲,唯一使命就是与蜂王交配,因此有‘花花公子’之称。 ”工蜂体型最小,数量最多,也是最勤劳的。采蜜、采花粉、育王、育子、筑巢、蜂巢守卫,都是它们的工作。 “蜂王寿命可达5到7年,工蜂则只有45天,如果正好处于越冬期,工蜂寿命会延长到3个月左右。 ”孟祥金说,当蜜蜂繁育得快,“房子”就住得拥挤了。这时候工蜂就会从幼蜂中选出一只一直给它喂蜂王浆。当老蜂王察觉到时会试图咬死它,这时候工蜂就会集体隔离,待新蜂王性成熟后,蜂群就会一分为二,在新蜂王的带领下形成新的蜂群。

“一只好王,万金蜜糖。 ”黄山市种蜂场等参加“八五”国家权威部门畜牧业重点科研项目计划专题 “高产蜂种的培育”工作,成功选育的蜂蜜、王浆双高产蜂种“黄山1号”自1994年起便向全国推广。一只良种蜂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简单来说,抗病强、繁殖快、适合本地实际的就是最好的。 “但有了好的蜂种也不能一劳永逸,要注意通过定期更换蜂王或蜂王交配避开自己蜂场3公里以外等方法,避免‘近亲繁殖’而导致的群势萎缩。 ”黄山种蜂场场长朱国军说。

蜜蜂的世界充满了非凡的智慧,蜜蜂也是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自然界中有超过八成植物需要通过蜜蜂进行授粉,可以说小小的蜜蜂能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蜜蜂是促使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作物高产优质的最好授粉者。 ”孟祥金介绍。

保护本土中蜂至关重要

70岁的吴路亭就站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满眼都是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养蜂时间不长,也就38年。”吴老个头不高、偏瘦、皮肤偏黑,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带着浓浓的地方口音,“我们养的是皖南中蜂,个头小,本领大,5℃左右的天气都能出去采蜜。 ”

皖南中蜂是中华蜜蜂在安徽省皖南山区长期适应形成的生态类型,已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该品种适应性强,飞翔迅速,嗅觉灵敏,能利用零星分散的蜜粉源植物维持蜂群的生活。

站在深渡镇中蜂保护区的蜂箱中间,吴老从箱子里慢慢地抽出一块块蜂板,仔细端详,好像是艺术家在欣赏自己的作品,眯着的眼缝露出一丝笑意,“起初我只养了几群。后来这里的枇杷种植面积扩大,枇杷开花在冬季,授粉离不开中蜂,再说枇杷蜜好喝又营养,我就跟着扩大了养殖规模。 ”

吴老爱蜂,对于8年前的那一幕,他至今记忆深刻。那年国庆节的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样检查蜂巢。 “突然,一大群意大利蜂嗡嗡地奔过来,赶都赶不走。等打开蜂箱,蜂王已经死了。 ”吴老的语速明显慢了很多,“30多群中蜂,死了20多群。 ”

蜜蜂也需要保护?是的,受意蜂攻击、气候变化、植物农药等多重因素影响,皖南中蜂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目前,西方引进的意蜂已占据多数,但它们的授粉活动往往只集中在它们熟悉的花卉种类上,不熟悉的本土品种往往视而不见。本土野生蜂群的减少意味着许多本土植物可能得不到授粉,从而引起生态平衡的根本性变化。保护本土中蜂至关重要。

2015年4月,第44届国际蜂联国际养蜂大会暨博览会确定,把每年的5月20日定为世界蜜蜂日。2018年5月20日,我国首次举行“世界蜜蜂日”活动,主题是“感恩蜜蜂,与爱同行”。

2013年,吴路亭成立中蜂养殖基地协会,号召会员保护中蜂;2017年,协会被指定为 “省级皖南中蜂保护区”建设单位;2020年,入选第一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吴路亭成为皖南中蜂保护区负责人。“保护区的5公里范围内,意蜂不得出现。 ”鸟鸣啁啾,蓝天白云,河水喧哗着奔去,蜜蜂嗡嗡的声音萦绕在耳畔,吴老说,8年前协会仅有3000群中蜂,现在已经有近1.2万群。

目前,我省已建有宣城市的宁国市和黄山市的歙县、祁门县三个中华蜜蜂保种保护区;宣城市泾县和黄山市的徽州区、屯溪区建有中华蜜蜂保种场;歙具建有一个中华蜜蜂保种基地。

这是一份甜蜜的事业

临泉县的郝学民,祖上从1933年开始养蜂,到他已是第四代。 3月中旬,记者来到他的放蜂点,这里到处都是蜜蜂的嗡嗡声,田野里是花的清香。养蜂场里,郝学民正一箱一箱地检查蜜蜂。 “蜂蜜是我们最早的甜食来源之一,人类采集蜂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0年前……”谈起蜂蜜,郝学民如数家珍,“花蜜要经过反复酿造才能变为成熟的蜂蜜。蜜蜂会通过不断地扇动翅膀、舞动身体蒸发掉花蜜中过多的水分,使含水量降低至20%以下,形成高浓度蜜液,同时蜜蜂也会分泌消化酶,将原有的蔗糖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

一只蜜蜂每天要造访数千朵花,而一个养蜂人每年要辗转数千公里。郝学民早春会前往云南、广西繁殖蜜蜂,随后赴湖北、安徽让蜜蜂采油菜花、槐花,夏秋季则到西北山区,冬季把蜜蜂带回临泉越冬。如今,脱贫攻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2013年,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郝学民牵头成立合作社。 “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和推介力度很大,凡有展销活动,都组织去参加。自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郝学民说。 2019年9月,临泉县政府给郝学民养蜂专业合作社颁发了“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奖牌。同年,他的蜂蜜获得合肥农交会蜂蜜类唯一金奖。

郝家养蜂第五代传承人、郝学民29岁的儿子郝涛,为祖辈们打拼的蜂蜜事业注入了新活力。在他和爱人的带动下,这里的优质蜂蜜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各地。用“土方法”养蜂酿蜜、通过“朋友圈”等新渠道卖货,这位“洋气”的蜂农带来了不一样的致富之道。

追着花走,带着蜜回。郝学民就像他养的蜜蜂一样勤勤恳恳。五代人传承接力,终于酿造出最甜的味道。

当你品尝清甜可口的蜂蜜时,可能不会想到我省是蜂产品生产和出口大省。去年全省出口蜂蜜4.92万吨,约占全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据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负责人田传春介绍,目前我省共有蜜蜂92万群,其中西方蜂种72万群,中华蜜蜂20万群。全省有养蜂专业户7000余户,专业养蜂农民约1.5万人。去年全省共生产蜂蜜约2.5万吨,蜂业产值约7亿元。 “自1998年起,我省已连续23年位居全国蜂产品出口前3位。 2015年以来连续六年全国第一,是仅次于茶叶的第二大出口农副产品。 ”田传春说。

【责任编辑:靳琼靓】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