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绿水青山”带来乡村蝶变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沈荟 发表时间:09-16 15:03

潺潺的溪水、绿色的远山、金黄的稻田、粉墙黛瓦的村庄……走进东至县农村,美丽的乡村如一幅幅山水画徐徐展开。近年来,东至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为主线,以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把镇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打造出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环境洗脸,打造宜居乡村

9月9日下午,记者走进泥溪镇双龙村,仿佛走进了一座鸟语花香的公园。最惊讶的是路边的垃圾桶竟然分成四色,上面分别写着: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乡村也实行了垃圾分类。村党支部书记汪真满指着路边的垃圾回收站告诉记者:“每天村民只要把生活垃圾扔进指定的地点,把玻璃、塑料、纸盒以及废弃的农药瓶等整齐地摆放在自家门前,物资再回收公司的工作人员就会挨家挨户收集。 ”

村主任董伯荣回忆说:“几年前,村头屋后还堆满了各种垃圾,每逢大雨,大量垃圾被冲入池塘和溪水中,农家旱厕也是臭味四溢。 2017年,村里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建设地下管网,雨污分流,建设污水处理站。同时将堆积如山的垃圾分类运走集中清理,修建健身文化广场、步行栈道、生态长廊等,种植园林树木、四季花草……经过几年整治,村里面貌焕然一新。 ”

穿过一片荷塘,就是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污水处理站。东至县聚光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的刘东告诉记者:“收集的生活污水经过过滤、沉淀、厌氧等一道道工序,最后流入南边的水池,水里种满芦苇、菖蒲等植物吸附,最后出水的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B类排放标准,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 ”

此外,该村还实施改水改厕和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全村已改厕460户,覆盖率超过86%。汪真满对记者说:“村两委与村民签订环境整治承诺书,悬挂卫生三包责任牌,村里还拿出35万余元对全村16个山塘水库进行清淤修缮;摸排危旧无功能民房22户,已拆除12户,改造10户;建造一座垃圾中转站,将垃圾分类收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村都安装了自来水。 ”

据东至县农业农村局王志平介绍,该县美丽乡村建设以保护为本、注重配套,在保护村落的原有格局、风貌的基础上,对古徽道、古桥梁、古民居、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和抢修,整治和完善村内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利用文化遗产,适度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逐步走上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渠道投资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子,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

红色洗礼,打造文明乡村

位于皖赣交界的木塔乡大田村,群山环抱,风光优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据当地群众介绍,1933年至1934年,方志敏率部曾在此扎营休整,红军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为此,木塔乡建有红军纪念馆,大田村中心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有17位烈士安葬于此。

2016年以前,大田村还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的小山村,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砝码”。村总支书记祝建成告诉记者,结合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根据村情实际和上级党委提出的创建“红旅小镇”的总体发展规划,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几年来,该村累计投资近500万元,建设8公里“村村通”工程,实现“组组通”水泥路;8个村民小组的居民区安装了154盏路灯,投资20万元对全村道路沿线进行了植树绿化,打通了10公里山石古徽道,沿途建设农具博物馆、石凉亭等景点10处。目前,大田村不仅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由于山村地广人稀,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大田村党支部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解决了“一家一户”想解决而又无力解决的问题,村民抱团发展,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村里成立“大田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投资10万元,购置大型履带式自动旋耕机等各种农用机械,流转村民抛荒土地,利用山区优质水源种植冷泉稻200余亩、种植黄花菜30亩。木塔乡乡长陈大圣告诉记者:村里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合作社对2户村民的闲置民房进行修缮,改建成“祝家庄民宿”,发展乡村旅游。看到农家乐生意红火,不少农户也开始按村里统一要求修缮旧房屋,交村里统一经营,农户参与分红。

乡村旅游红火起来,文明创建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党员带头搞好自己房前屋后的卫生,村民理事会督促村民自觉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及时劝导制止占道、乱放杂物和随手抛弃垃圾等行为。近年来,全村累计发动党员和群众6000余人次开展环境整治,改造旱厕215座。去年,该村获评A级信用村,全村185户农户被评为A级信用农户,农村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产业洗牌,打造特色乡村

与南部山区不同,香隅镇属丘陵地带,是八百里皖江南岸首镇,也是省级经济开发区——东至县经开区所在地。沿集镇西行约600米就来到了漕东村,香隅河穿村而过,村里绿树成荫,四季鸟语花香。

“因为离经开区比较近,大量产业工人有度假休闲需求,村里着重打造休闲文化产业。 ”漕东村党支部书记陈永新说,“去年,根据漕东村的自然环境,村里制定了详细发展规划,准备将村庄打造成公园式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

漫步村头的荷花园,尽管已是初秋,仍有零星的荷花和一个个翠绿的莲蓬。有位游客带着孩子来到路边的亭廊选购莲子:“观赏荷塘美景,再带点莲蓬回去,新鲜又好吃。 ”在荷塘的南边,还有一家莲子加工企业,村民朱玉霞将莲蓬扔进机器里,经过分离、剥壳、去芯、烘干,很快一包包洁白的干莲子就包装好了。

漕东村把特色农业变成了乡村景观。目前,村里有农家乐8家,保护性修复明清古建筑7间,改建成民宿。如今,漕东村已成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丽乡村,家家庭院香,全年有果摘,季季游客来,乡村旅游红红火火。今年7月,该县在村里再次举办夏季文体旅游活动周,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漕东村成为旅游打卡地,吸引上万名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今年8月28日,该村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漕东村往南是白岭村,过去是一个贫困村。近两年来,该村以建设白茶基地为试点,采取“公司+集体+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发展茶叶产业。据村党支部书记高先发介绍,村里扶持党员大户发展白茶种植,吸纳群众投资入股、山场入股,安排贫困群众就业;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农户+协会十市场”等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实物分红等方式,种植秋酥脆枣45亩、黄桃100亩,同时种植荷花、菊花、南瓜及中药材330亩。目前,该村通过能人带动、土地入股等模式,建成白茶、黄桃、脆枣、中药材四个种植基地,解决农民就业120余人,其中安排贫困户就业32人,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顺利地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不同的村庄结合自身的自然优势和人文风貌,走出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径,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目前,该县正继续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五清一改”专项整治,分类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水电路气网配套水平,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一个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成为东至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靳琼靓】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