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国马拉松“春运”日来临 火爆市场背后需要冷思考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发表时间:04-16 08:53

央广网北京4月15日消息(记者肖源 李行健)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4月15日这一天,在“跑步圈”内有了一个新名字——“中国马拉松‘春运’日”。超过40场马拉松开赛,超过26万跑者奔赴各地跑马。也有人把这个周末称作“超级马拉松周末”。

从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以800人参赛规模为标杆,2017年全国各地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1100场,2018年这个数字仍将大幅增长。一天40场马拉松,到底是多还是不多?火热发展的马拉松产业需要哪些冷思考?

一天超过40场,这只是近年来马拉松火爆市场的一个缩影。跑友们最先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跑者范泽宇告诉记者,赛事膨胀就是2015、2016、2017这三年的事,以前都没有。

刚刚参加了“北京跑”的跑者黄三虎称,明明赛事数量越来越多,可一些知名赛事的中签率却越来越低。他表示,“现在中签明显比原来难了,像三月份的无锡马拉松,我也没有中,好多比赛都没有中。”

北京马拉松、广州马拉松、重庆国际马拉松和武汉马拉松四项赛事,被认定为中国马拉松的“大满贯赛事”。以3月份刚刚结束的重庆马拉松为例,共有近6万名选手参加了全程和半程的抽签,然而最终中签率仅为20%。

另一些比赛则遭遇了“年年要抽签,年年报不满”的情况。一位即将参加2018秦皇岛马拉松的跑者潘先生透露,在秦皇岛马拉松启动赛事抽签的第二年,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今年写的是要抽签,先预报名然后抽签,但实际上只要报名的基本上都中了,只要交费应该就能去,现在虽然报名截止了,我听说还有其他途径可以再报名。”

一面是几大马拉松赛事中签率屡创新低,另一面却有不少马拉松报名出现报不满的尴尬。事实上,不少规模较小的马拉松,为了避免这样的报名尴尬,多数采取了“先到先得”的报名方式。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闵捷分析,报名热度的“贫富差距”,也折射出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数量短期内增速过快所留下的“后遗症”,但问题并不是出在“数量多”上。如果按地域和经济实力比较,美国的马拉松赛事每年也不少,有全马、半马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马拉松,但与之不同的是,美国是一点点办起来的,而我国是一下子办起来的。

既在国外、也在国内跑马的跑者黄三虎称,在赛事的筹备上,国内几大马拉松已经基本具备国际水准,但在跑者团队的培养和跑步文化的塑造上还有较大差距,“现在其实也引入了很多体育公司来运营马拉松,无论是跑马路线的设计、赛事的补给,还是领装备的赛事服务等,其实国内的马拉松和国外并没有太大差别。主要差别还是在跑者的素质上面,国外的马拉松都是比较精英的跑者,这几年国内马拉松其实淘汰了一些一时兴起、不太严肃对待跑步的跑者,留下来的大多是平时在训练、对跑步比较上瘾的跑者。”

“还有6公里就可以发朋友圈了”,马拉松赛场上的这句段子式的标语,鼓励了参赛者坚持到底的毅力,也揭示了这项运动之所以在国内流行的缘起。在跑者黄三虎看来,在国内,不少跑马者以新鲜、刺激为动力,缺乏系统训练和跑步习惯的养成。

马拉松跑步媒体推广人朱春明建议,跑马拉松要量力而行,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好成绩。跑者不能只专注于如何提高成绩,还要更多注重营养、生活等方面,在每周的日常生活中,保持跑步的习惯。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