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红白喜事“新风堂”,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记者 张岳 发表时间:12-05 08:38

红白喜事“新风堂”,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移风易俗在行动”系列报道③

“新风”进村 王艺林/绘

157个“新风堂”遍布大小村落

广德县卢村乡唐流村新风堂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村民姚秀莲为孙子办满月酒,花了1000元租用了村里新建的新风堂,宾主尽欢,传为佳话。“在新风堂办酒席,是咱村里的时髦事儿,既省了钱,又吃得开心,体面实惠,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姚秀莲乐呵呵地说。

去年,唐流村将原来的棚质结构农贸市场重新改造升级,修缮为新风堂,为全村人操办红白喜事酒席提供场所。新风堂租金便宜,环境亦可媲美酒店。在这里办酒席不仅不跌份儿,还避免了铺张浪费,“小操小办”成了唐流村的新风尚。

在宣城市,157个新风堂遍布大大小小的村落,为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提供场地和服务,逐步实现了移风易俗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生动局面。

宣州区狸桥镇慈溪村将村民自筹建设的“王氏宗祠”“陶家祠堂”“东陶老年会”对外开放,改建老四五队老年活动中心,现已建有5个新风堂,累计操办白事13场。“我们有专门的服务队伍,每次酒席菜品均抽样到市场监管部门报备,又安全又省事。对婚丧嫁娶招待规模范围、宴席标准、烟酒档次等划出了‘硬杠杠’,引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慈溪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李民说。

“每桌菜品不超过500元,香烟不超过20元,礼金不超过200元,操办红白喜事酒席统一标准,有钱没钱一样办事儿。”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前街组村民吕丰对这个标准赞不绝口。为遏制人情攀比风,定埠村“两委”在全村推行“移风易俗、文明办红白事”的倡议,并以村“两委干部”分片联村包组和“萤火虫”志愿者服务队形式进组入户宣传。在新风堂统一操办,坚持标准统一、程序简化、杜绝浪费、从简节约,共操办红白喜事酒席16场,同比与在酒店操办节约近5万元。

据了解,宣城市各乡镇村居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有山区与圩区差别、有乡镇面积大小区别、有工业乡镇和农业乡镇分别等。为此,宣城市文明办鼓励利用现有阵地进行改建,鼓励没有场所的地区与餐饮服务单位合作建设,有条件的或群众自愿的可以新建。“有的村自筹资金新建新风堂,有的乡镇出台补贴措施,有的村利用村部食堂……多种渠道多样形式,符合基层实际、利于建设推广,共同目的都是变‘大操大办’为‘小操小办’,真正为村民减负,为群众办实事。”宣城市文明办创建协调科陈浩说。

截至今年12月,宣城157个新风堂操办村民红白喜事783场,节省办理酒席约1600多万元,节约群众礼金近300万元。新风堂在给村民带来切实便利的同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村民人情费用支出明显减轻,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让农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党员干部带头除陋习树新风

新风堂不能一建了之,建是为了用,新风堂如何聚人气,真正融入到当地风俗习俗中,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村民的眼睛都瞅着党员干部,党员干部怎么做,群众就会跟着做。”泾县昌桥乡孤峰村村民桂祖玉说。村里党员干部能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于引领文明乡风,具有重要的标杆作用。

前不久,孤峰村老党员李柏顺嫁女儿,就在新风堂热热闹闹地办了一场。亲戚邻里不用跑远路就能聚在一起,既热闹又拉近了感情。“这边喜庆热闹,家里亲戚朋友都在这,新风堂免费提供场地,成本降低了,但热闹氛围却更浓厚了。看我在这里嫁女儿办酒席,别的亲戚也说以后的红白喜事也要在这里办。”李柏顺说。他们提前预约场地,做好各种准备,买好可口菜品,亲戚朋友一起忙碌,既实惠又热闹。

党员干部争做移风易俗的引领者,当好火车头,让移风易俗的观念和行动在群众中遍地开花。

干部带头干,群众日子甜。各乡镇村居召开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干部根据移风易俗清单,自觉自愿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公开承诺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恶俗禁办,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领作用,真正引领群众共同移风易俗。

党员干部是移风易俗流动的“宣传车”,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身边群众转变落后思想,通过“联点共建”、乡镇分片联村包组、“夜访夜谈”等形式,深入居户家中走访看望,面对面宣传移风易俗,高密度多频次讲解节俭办红白喜事的好处和意义。

“既要推动村民增收‘富口袋’,又要同步推进村民精神‘富脑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有效遏制大操大办现象。”宣州区澄江街道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开富说。宣州区立足服务群众,结合实际,组织发动全区168个村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的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引领村民除陋习树新风。

因势利导搭建移风易俗载体

“新风堂场所在哪里选,面积多大适宜,建设资金从哪里来,日常如何维护,还有怎么吸引群众来开展活动,当初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都是在实际中探索出来的。”宣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梁能文说。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既要依靠法治、德治,也离不开村民的自治。在开展移风易俗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村民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缺乏约束性内容,“四会”组织活动缺乏抓手。面对这些长期想解决而一直未解决的问题,宣城市文明办坚持问题导向,以大力推进新风堂建设为突破口,因势利导搭建平台,让文明乡风吹拂宣城大地。

宣城新风堂在移风易俗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即遵循了地方乡风民俗,又顺应群众的意愿,然后加以因势利导,满足了农民群众举办红白喜事的需求,又坚持移风易俗和勤俭节约、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

“婚丧嫁娶宴请宾朋是人之常情,如果一味地禁止正常的礼尚往来,群众不买账,还影响了干群关系。”唐流村党委书记刘长英说。村里建设新风堂是根据农民群众的诉求,结合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实际,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家心里都明白互相攀比、讲排场、撑面子是沉重的负担,但是移风易俗工作难就难在,难以破解群体习惯的力量以及其中牵涉的具体利益。”梁能文说。宣城推进新风堂建设和出台后续配套措施,给村民带来了切实而直接的利益和便利,有效发挥平台载体和导向作用。新风堂为群众减负的同时,还有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宣城推进“新风堂”建设,调动乡镇村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新风堂建设真正成为想研究、动脑筋、找出路的“加分项”,变“上级部署”为“我要落实”,形成了宣城大地新风堂遍地的可喜局面。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