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探索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 让“非遗活起来”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雨濛 发表时间:06-11 15:35

新华网合肥6月6日电(周雨濛)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非遗名录项目67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3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作为非遗资源大市,安徽宣城市不断探索保护、传承、弘扬新模式,让古老技艺不断焕发新活力。

完善体系 非遗留下来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宣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自2006年启动非遗普查、保护工作以来,我们收集非遗线索近千条,初步摸清了全市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四级名录体系,实现了分层分级保护。 ”宣城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范瓦夏说。

宣城市非遗项目异彩纷呈,首次非遗普查登记的项目有916项,基本涵盖了非遗保护的全部类别。宣城市文广新局非遗科负责人杨金翠介绍,宣城市非遗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至今还在民众中流传的“活态”文化,如传统舞蹈云舞、火马舞、手龙舞等;有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徽菜、酿酒、绿茶制作等;尤其是驰名中外的“文房四宝”宣纸、宣笔、徽墨等的制作技艺,更因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性在人类艺术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此外,跳五猖、安苗节、赛琼碗,以及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宁国云梯畲族乡的畲族婚嫁习俗、畲族民歌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充分反映了宣城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习惯,承载着农村社会、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截至目前,宣城市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个,省级非遗项目67个,数量和质量均位于全省前列。此外,当地还拥有市级非遗项目171个,县级非遗项目更达516个。同时,拥有国家级徽文化保护试验区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3家、省级非遗传习基地(所)10家。

在大力推进非遗普查、认定和申报的同时,宣城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完善工作体系,2011年在全省第一个成立非遗科,并在市本级设立20万元的非遗项目保护专项基金,先后争取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保护资金近1600万元。

打造品牌 非遗活起来

非遗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孕育于市井生活,承载了百姓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存。 “源于民间,回归民间,才能让非遗活起来。 ”范瓦夏介绍,宣城市近年依托“感受非遗·守护家园”品牌创建活动,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公益性文化场所,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

“我们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局限于常规的图片展示,而是纳入常态化教学,让非遗传承人上讲台,真正促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杨金翠表示。目前,宣城市已在宣城市实验小学等30多所学校开设非遗培训班,涉及传统戏剧、美术、舞蹈、音乐、技艺等各类非遗,参与学生达2万多人次。其中,泾县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宣纸、宣笔制作的传承人邢春荣、罗鸣、佘征军、伍森严等赴宣城工业学校、泾县中小学开展非遗讲座,普及非遗知识,培养学生自觉保护非遗的热情。旌德漆画传承人江强宏则走到学生身边近距离讲解非遗知识,言传身教。

何泽华是省非遗项目皖南皮影第九代传承人,每周二下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宣城市第十一小学,为孩子们无偿讲授三节皮影课,除了现场制作皮影,还为他们表演皮影戏。“皮影戏中传达出的辨善恶,分美丑,表褒贬,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有益。 ”何泽华说,这种课堂教学直观生动,互动性强,对于培养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大有裨益。

为了进一步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宣城市还通过节庆活动,让非遗“出尽风头”。每年的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月展演活动,包括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以及各县市区重大文化活动,都能见到非遗的靓丽身影。其中,在2014年至2015年连续两年的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期间,来自宣城市的1000多名演职人员,在敬亭山风景区展演了皖南花鼓戏、舞龙舞狮、旱船、畲族婚嫁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演出14场,近万名游客和当地市民一睹为快。

2015年以来,全市8家图书馆、8家文化馆、8家博物馆、8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2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800余次,参观人数近20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占80%。

探索新路 非遗传开来

“虽然过去10年来我们取得了不少成果,实现了从打牢基础向纵深发展的飞跃,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在范瓦夏看来,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在申报、评定、项目经费保障、传承模式和产业发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探索新时代的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

为了开拓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境界,宣城市一方面做好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大文章,打好特色牌。他们结合文房四宝生产性保护,在完善宣纸文化园建设的基地上,积极支持宣砚文化园、徽墨文化园建设,启动宣笔文化园建设,将四园打造成为以文房四宝传统技艺保护、产品生产销售、游客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区。目前宣城市文房四宝生产经营企业约500余家,直接和间接从事文房四宝产业的员工有6万余人,年销售额约11亿元。同时,进一步充分挖掘花砖、后山剪刀、棕编、竹编、绿茶及笋干、闷酱等具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使之成为本领域内骨干产业。

另一方面,宣城市顺应新时代互联网思维,探索“互联网+非遗”保护传承新模式。“未来,我们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常规性工作的同时,更要探索怎么借助网络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平台,为非遗的传播与传承助力;怎么利用网络更好地让非遗感染大众,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带动非遗活起来。 ”宣城市文广新局局长傅广武说。

【责任编辑:李道清】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