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重塑“活着”的文化记忆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发表时间:10-12 09:34

中安在线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古韵悠悠的徽派花格窗,清新秀雅的江南砖石木雕……近日,这些极具明清建筑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市区开元小区门前神韵渐显,时光倒流的感觉扑面而来。

“该小区附近的景德寺塔至谢朓楼景观轴项目完工后,会成为‘活着’的宣城文化记忆。”市重点局工作人员杨焱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注重打造历史文化街区,这既是宣城推进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品牌的首要选择,也是加强文物及特色文化街区保护的必然要求,更是宣城打造“四个特色之城”的山水生态之城重要举措。

原汁原味复原历史风貌

“我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元小区附近的景德寺塔和谢朓楼,是历史留给全市人民的共同财富。”杨焱告诉记者,为加强对这些历史文化建筑的挖掘、保护、弘扬,今年7月份宣城实施了景德寺塔至谢朓楼景观轴线改造项目,旨在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共生,让历史文脉绵延相传。

众所周知,景德寺塔位于市区开元小区内,小区原有的仿欧式大门将古朴的景德寺塔牢牢地“锁”在了小区内,且该塔附近的现代化商业街区的建筑风格,也显得和这座已经历经1600多年沧桑的古塔格格不入。

“曾经的景德寺塔依偎着灵动的句溪河,构成了一副动静相宜的山水画。”今年82岁的市民朱伟对古塔的历史娓娓道来。也正因清澈见底的河水常常倒影出古塔的倩影,故“句溪塔影”成了历史上为人所称道的宣城十景之一。但随着溪流改道、城市发展,“句溪塔影”成为历史,美丽的景德寺塔也被“藏”得越来越深。在小区和商业街的“团团围堵”下,古塔本来的模样和历史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一座城市最能唤起人们记忆的,通常是历史悠久、具有地域特色的老街区、老建筑。作为曾经的城市地标,恢复历史文化街区,复原城市记忆,景德寺塔至谢脁楼景观轴线建筑进行立面改造迫在眉睫。

科学规划重建文化街区

飞速发展的宣城,不缺高楼大厦。而恢复历史文化街区,也并不是简单的复制。

改造项目以怎样的思路面对修复工程?

“尊重历史,遵循记忆、遵守保护文物。”谈到这个问题,市重点局工作人员李阳反复强调“三遵”法则。在他眼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原,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梳理它们的历史,在修复中体现出老街区的精髓。

于是,宣城确定了让景德寺塔至谢脁楼景观轴线区域,重回“明清”鼎盛时期的思路,实施景德寺塔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开元小区现状南大门,并对两侧商业用房实施立面改造,保持景德寺塔至谢朓楼的视廊通透;

实施阳德门恢复、济川桥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宛溪河二期改造建设,在宛溪河东岸利用老城墙砖等材料恢复建设阳德门;

对开元小区2#、28#和民族商城4#、5#、9#、10#、18#共7幢建筑物实施明清仿古建筑立面改造,打造长约120米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项目分为一期开元小区、二期民族商城和三期周边环境整治三个阶段逐步推进,项目总投资约1500万元。

“实施工程中,我们尊重保护古塔周边整体山水环境,又注重附近建筑的整体化空间设计。”杨焱坦言,这样科学的方式让小区居民、商业从业者既能延续正常生活,又能打造出具有历史韵味的文化街区,延续城市文脉。

全民关注激发项目动力

张安是开元小区的居民,她的阳台也是改造对象之一。在她看来,从她出生起,这座古塔便陪伴自己成长,这是祖祖辈辈宣城人最留恋的儿时记忆。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早日改造,就能早点找回历史的根。”张安告诉记者,修复历史文化街区是有利民生的大好事,日后修复成功还能带动附近的商业发展,也因此,她积极地带头改造。

的确,在景德寺塔至谢朓楼景观轴线改造项目中,宣城并不满足于基本的保护和还原,而是将展现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开发有机结合,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街区人气与活力。

“建成后,景德寺塔至谢朓楼景观轴线能达到‘古而不旧’的效果,各种文化商铺会一字排开,各类文化产品汇集于此,能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前来淘宝。”李阳说。

恢复历史文化街区的工作,也得到了市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市政协委员汪立军等人提出了《加快实施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提案》。汪立军等人建议,宣城应让众多历史街区和历史遗存重新焕发活力,尤其以宛溪河二期改造为契机,合理利用现有条件,在周边建设两个以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市民们也普遍反映,希望能在繁华都市中重新感受“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生活。

委员们的提案和市民的期待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市委办公室(政研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城乡规划局、市住建委、市文广新局、市国土局、市旅游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委督查室、宣州区政府负责人多次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多项工程助力文化“复活”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开发,恢复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宣城实现以文化引领经济民生提升发展的举措。

近年来,宣城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统筹推进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明确了城市风貌特色定位,根据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确定了微暖的复合灰的城市主色调。完成城市紫线规划(2014-2020),划定了文保单位保护范围,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要求,明确了鳌城保护范围(总面积约2。06平方公里)。

结合“诗山宛水”提升工程,宣城还开展了宛溪河走廊历史文化景观规划,提出建设“一廊一带一环多节点”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结构,对宛溪河沿岸的城市肌理及文化资源进行重塑。

目前,宣城除景德寺塔至谢脁楼景观轴项目外,其余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复活”项目全面开花——

宣城结合市中心医院搬迁,正在实施府衙片区改造工程。市规划局已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牵头编制《府衙传统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市中心医院除住院大楼保留作为中心城区门诊医疗用房外全部拆除,并建设谢朓历史文化公园;

孙埠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目前各项规划建设也已经提上日程。市规划局已会同宣州区政府,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牵头编制《孙埠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重点将结合水阳江沿岸景观建设工程,选取一部分保存完好、具有较重要历史意义建筑,进行保护与开发;

针对敬亭山脚下的广教寺,宣城也将建设广教寺双塔—纺织厂传统文化园也将建设。依托国家级文保单位广教寺双塔,建设涵盖广教寺双塔、敬亭山东大门等在内的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约100公顷。实施敬亭山东大门商业街外立面改造工程。实施裕华纺织厂老厂房改造工程,建设敬亭山游客集散中心。

“打造徽风皖韵、赋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对彰显宣城‘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空间特征大有裨益。”市规划局工作人员解释,对这些老街区的建设、利用、保护既能让人记住“乡愁”,又能留出城市开敞空间、城市视廊,使城市、山、水有机融合、疏密有致。

【责任编辑:晓月】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