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琴溪山川如梦似画卷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张敬波 发表时间:08-15 09:33

古镇、古村、古陶窑,高山、溶洞、摩崖石刻,在滚滚东流的青弋江畔,琴溪镇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仙子,修炼出绝世风华——

千年街“年年有余”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从位于宣城市泾县的琴溪镇镇政府出发,顺322省道驱车前行十几分钟就是赤滩古镇 (琴溪镇下辖赤滩、马头、玲芝、新元等8个行政村),刚下车,一座高大石坊映入眼帘,上书“赤滩古镇”四字古雅苍劲。

为什么叫赤滩呢?据当地人介绍,赤滩地名自古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据《宁国府志》载:泾县东北有白龟城……其下有龟潭。昔宣城尚未建,卜此基地,役者插石刺破龟首,血流满溪,染红沙滩,赤滩因此得名。第二种是口口相传的说法,清代晚期,太平军攻打泾县,尸横遍野,血染沙滩数年不褪色,以此得名。第三种据《泾县志》:“赤滩地面系江河水流冲击而成,相传沙为赤色,始得名为赤滩。 ”

漫步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赤滩老街,仿佛时光也停滞下来。青石板象征鱼脊背,两边的鹅卵石象征鱼鳞,整个街道犹如一条鱼,取“年年有余(鱼)”之意。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沟槽,记录着古镇辉煌的历史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辛酸。在不甚宽敞的街道两旁,原汁原味保留着茶楼、饭馆、油条摊、弹棉坊、剃头店、铁匠铺、药店、古玩纸扇店等,雕花窗、马头墙、青砖黛瓦、穿斗列架、四水到堂、天井阁楼,尚是明清模样。虽然只有一公里长短,但却纯粹雅致。

琴溪镇党委副书记徐宁告诉记者,赤滩老街古韵风流,《税务局长》《依然的心》《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多部电视剧在此选景,剧中老街店铺、古民居、小河、林荫草坪等均有呈现。近年来,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赤滩景区目前已是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成了黄山、太平湖旅游黄金线上的“后花园”。

游罢赤滩,再到马头。马头古镇地处泾县、宣州、南陵三县区交界处的青弋江畔,自元朝起就有人在此傍水而居,明代始建镇,很快成为“泾川首镇”。明清至民国时期,此地是徽州地区各县和县内林木、茶炭、宣纸、窑货等物资外销京、沪、芜的集中地,航运发达、贸易繁华。漫步马头古街,处处是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满眼的青砖灰瓦、木栅花窗,颇有江南烟雨的格调。清代诗人汪士慎赞此处“矶是碧玉簪,江是青罗带”。近年来,该镇通过招商引资,投资1.2亿元建设马头祥养生园项目,成为当地一处胜景。古陶窑诉说沧桑

曾有一首歌的歌词为:“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其实会“唱歌”的还有泥土,一经烧制就能成为精美的陶器。在琴溪镇新元村陶窑村民组,至今保存着一座较为完整的古窑址。根据省文物部门考察鉴定,此窑址是唐五代时期的宣州窑古窑址,距今有1600年历史,后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在52岁的窑厂负责人王玉林的带领下,记者看到村西南200米处的龙山脚下,面积数百平方米、厚度超过半米的碎陶器堆积地很显眼。王玉林的父辈曾告诉他,这些碎陶片很久以前就已堆积在此,可见历史的久远。而在该村虎容山坡上,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碎陶堆积地则更是令人惊叹。

据介绍,村西3公里处,琴溪河由南向北流入青弋江。古时的陶器产品就是通过青弋江外运出去的。 《宁国府志》载:“曰陶,嘉定志:泾邑孤坑山下有陶灶出陶器以资乡邑之用,明时宣城岁供官瓶。 ”陶窑村窑笔山西侧,有一条古河道,现已辟为农田。在窑笔山西侧山脚下,有一地方叫河坎俗称窑货栈,1983年7月一次山洪爆发,此处冲出不少青瓷片和货栈木桩等遗迹。从当地青瓷窑址堆积可看出,瓷器不甚精细、釉层较薄、装饰单调、造型品种较多。唐及五代,泾县属宣州管辖,过去一直传闻宣州境内有 “宣州窑”。当地发现的青瓷窑址,其时代的上、下限都较繁昌柯家冲窑要稍早,并且在窑址中发现了刻有“宣”字的窑具,这就证明了传闻中的古宣州窑确实存在。

徐宁告诉记者,为更好地发掘古窑址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去年9月该镇将当地明末清初时期的一幢古建筑维修改建成古陶瓷展示馆。门庭装饰均采用陶窑厂制作的大缸和古砖瓦铺就,馆内用铜灯、古板装饰,风格古朴,融合了陶艺文化元素。展示馆占地300平方米左右,里面对我国各个时期的陶瓷进行了展示和介绍。为顺应休闲时代的潮流,陶窑厂外200米的地方还新建了一处适合孩子、年轻人的陶艺吧,游客可自己体验、制作富有创意和现代气息的陶瓷作品。

琴高山因“仙”而名

琴溪镇有一座山,叫琴高山;有一条河,叫琴溪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琴高山巍巍耸立于琴溪河畔,旧称琴高台,以琴高炼丹于此山,“控鲤升天”的神话故事得名。琴高山气势雄浑,顶峰犹如黄山的鲫鱼背、莲花峰,除以险、奇、雄著称外,摩崖石刻和溶洞更是闻名遐迩,唐代以降,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有诗赞“猷州胜地属泾川,再到登临意欲仙”。

相传汉代处士琴高,痛恨战乱,决心修道济世救民,他遍访名山大川,途中偶遇得道隐士陈长,指点他“泾县城东北二十里处,有一座形似雄狮的山峰,是你修道成仙的宝地”。琴高按陈长所说来到琴溪狮子山溶洞,潜心修炼金丹道法,百姓患病,琴高手到病除,群众感其恩德,尊称他为“琴高公”,称狮子山为“琴高山”。琴高仙丹久炼成功后,将药渣倒入河中,化成当地名产——琴鱼(又名药渣鱼)。后来一天,潭中跃出一条金色鲤鱼,琴高公驾鲤上天。

溶洞是琴高山的精髓,现已探明的溶洞有8处,较大的溶洞有炼丹洞(已湮没)、朝阳洞和丹霞洞。炼丹洞是琴高山溶洞的代表,据记载,“琴高山以南有朝阳洞,其西北和尚山有二处仙洞,洞口狭隘,内阔六丈,长数里,有石阁、水池、丹灶诸胜”。炼丹洞的湮没,当地传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太平天国时期,炼丹洞充当了侍王李世贤、匡王赖文鸿的后勤仓库,太平军在撤退时将洞口封埋;另一种说法是,琴溪河上游水土流失河床淤积,造成地势抬高,致使洞口埋藏。

琴高山还有一处人文胜境就是摩崖石刻,至今保留由唐至清的历史书刻25方,其中13方仍清晰可辨。石刻以琴高公及炼丹洞、钓鱼台、炼丹药渣化为琴鱼为题材,表达出题刻作者“抱元守一,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和“尘情无自累,对此一萧然”的出世情怀。石刻内容涉及宗教、政治、文化、自然等,形成了一座天然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其中,清康熙年间陈孝所书“仙峰”二字,字大盈丈,遒劲有力。

在山下的琴溪河中,出产一种名物——琴鱼,是不可多得的舌尖名品。此鱼长不盈寸,鳞呈银白,经传统配方手工制成鱼干后,色泽金黄,细嫩酥脆,营养丰富,既可汤羹,也可茶点。若置琴鱼于茶杯中,其鳍乍尾翘,睁眼张口,背脊向上,鱼肚朝下,宛若鱼在水中畅游,栩栩如生,堪称一奇。琴鱼自宋代以来就是贡品。梅尧臣有《琴鱼》诗:“大鱼人骑天上去,留得小鱼来按觞”;欧阳修赞其“淡鳞佳味自可爱”。琴鱼传统制作技艺古代就一直在民间流传,从汉代起琴鱼的捕捞制作技艺出现了文字记载,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责任编辑:晓月】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