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精准诈骗”还要猖狂到几时?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表时间:08-26 10:22

这几天令人愕然的,无疑是山东女学生徐玉玉被骗后猝死事件了。然而,仅隔一天时间,重庆又被曝出类似事件。据媒体报道,重庆女孩小文(化名)订机票后收到诈骗短信,被以航班取消为由骗走6100元学费。

心痛之余,大家一致将关注点投向电信诈骗以及如何防范电信诈骗。而另一个细节更应被关注,那就是“精准诈骗”。据去世女孩的母亲所说,之所以女儿会轻信骗子的电话,是因为之前接到过“真”电话,所以当时他们没有怀疑这则电话的真假。而重庆女孩更是因诈骗短信有她准确的名字和航班信息,才放松了警惕。“电信诈骗”“精准信息”“恰当的时间”这三个因素碰到一起,悲剧由此发生。

近年来电信诈骗实在猖狂,其中不乏因个人信息泄露而遭遇的电信诈骗。前段时间就有媒体爆料,北京、江苏、浙江等多地艾滋病患者遭遇精准诈骗,且多人上当受骗。

个人信息泄露使得诈骗者有了欺诈基础,而电话不实名又让诈骗者有了免负刑责的手段。电信诈骗违法成本低、得手几率高,致使电信诈骗行为泛滥。所幸,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国家层面已经在行动: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已入刑,最严手机实名已施行。

笔者认为,虽然在政府层面仍有可作为之处,但打击精准诈骗仅靠国家层面的行动还远远不足。首先在个人信息方面,多数日常生活中信息泄露的发生地并非政府机构。给车上了一份保险就天天有保险公司致电,租了一次房子就天天被中介烦扰。即使国家层面对个人信息加强保护,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保护个人信息的氛围,仍将个人信息视作用于谋利的“商品”。如此,依旧会给居心不良者以可趁之机。

同理,手机实名制就一定能杜绝诈骗的可能吗?有专家认为,仅靠手机实名制遏制电信诈骗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境外拨过来的电话、通过境外号码发送过来的短信,这都是没有办法通过实名制来解决的。即便是在境内,伪基站的电信诈骗也是实名制解决不了的。”

遏制电信诈骗,需靠法律的威慑、国家的打击、社会组织的自觉以及个人的防范意识共同发力。在电信诈骗滋生的土壤还未消除之前,最关键的还是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让电信诈骗无机可趁,不要再用生命的代价去敲警钟了。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