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参评文稿 《胡明在皖南》
来源:宣城市广播电视台 作者: 发表时间:02-25 08:25

他,一名南洋华侨,毅然回国投身革命,成功领导了皖南八年游击战争。

这是充满苦难、凶险、牺牲的八年,也是他坚守信仰、百折不回、寻求解放的八年。

转移指挥驻地近百处,粉碎敌人围剿百余次,打赢大小战斗数百场,游击武装从十几

人扩展到近万人,根据地从三个县蔓延至四十多个县。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书写这段皖南革命的烽火传奇?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红色·记忆”

《胡明在皖南》


【字幕:胡明纪念馆 旌德县王家庄】

在这个简朴的纪念馆里,这一张张绘画作品和一本本笔记格外显眼、珍贵。在皖南期间,无论形势多么危急,条件多么恶劣,胡明都始终坚持读书、记笔记、画画。这些字和画,不仅真实记录下当年他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也为我们大致勾勒出胡明这个人鲜明的轮廓。

【原省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处长 刘彦培:胡明这个人最重要的除了有坚定的信念,他还有顽强的意志。】

【皖南新四军历史研究者 熊长生:有领导艺术,又能吃苦,战略眼光又远,而且还没有私心,这个人从来不计较名利。】

【原省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处长 刘彦培:而且他还很乐观,以苦为乐。】

坚定、顽强、无私、乐观,或许正是这些品质,帮助胡明走过了那极不寻常的皖南八年。

【黑场】

时间回到1940年,那个阴云笼罩的皖南。

这年秋,正值全民抗战方兴未艾之时,国民党顽固派突然调转枪口,他们调集几个师的大军,布控、包围皖南,妄图消灭抗战最为坚决的皖南新四军。年底,为顾全抗日大局,上级决定,将新四军军部撤离皖南。此时,胡明接到军部的紧急通知。

“我、洪林、刘贵生接到军部紧急通知,要我们立即赶回军部接受新的任务。鉴于紧张形势,军部有可能北撤,军部北撤后,要我们留在皖南坚持斗争,开展敌后秘密工作,保存和发展党的力量。我们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选自胡明回忆文章)

皖南,地处黄山山脉中心,北依长江,南连天目山,西与大别山遥相呼应,又靠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得这一地区一直以来是国民党顽固派千方百计企图占领的目标,也是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地方。

面对这块战略要地,军部撤离后,国民党必然要用很大力量来摧毁皖南党的组织,使皖南的党处于一个很困难时期。此时,到底让谁留下来担此重任,中共东南局经过了慎重的研究。最终,胡明临危受命。这一年,他26岁,已历经10年革命磨砺。

胡明,1914年生于缅甸一个富商之家。1930年,16岁的他回国读书,开始投身革命。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加入共产党,先后进入抗大和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调任新四军政治部战地服务团民运科长。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移驻皖南,胡明随同前来,先后任繁昌县委书记、皖南特委宣传部长、旌德县委书记等职。1940年12月,胡明奉命留守皖南,担任皖南秘密特委副书记、泾旌太中心县委书记兼旌德县委书记,领导泾县、旌德、太平三个县委,县委委员还包括洪林、刘贵生和洪琪。

【黑场】

从王家庄出发,沿着当年胡明和游击队走过的足迹,我们向着黄高峰半山腰的一个山洞进发。

黄高峰,地处旌德、绩溪两县交界,海拔1000余米,系黄山余脉,有黄山第七十二峰之称。王家庄,一个仅有七八户、三十多人口的小村子。这一带,成为日后胡明领导皖南革命和八年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胡明后来回忆说:“黄高峰一带地势险要,是可战可守的不败之地,对发起革命、指挥革命、保存自己实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地随行人员介绍,过去山上根本没有路,植被更为茂密,杂树荆棘丛生,坡陡地滑。遥想当年,胡明他们无数次风里来雨里去、而且常常是在夜晚爬山行军,艰难可想而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行之后,我们终达目的地,大家早已疲惫不堪。

【旌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汪玉海:这里就是黄石崖狮子洞。皖南事变发生以后,因为旌德离泾县很近,离主战场很近,所以当时旌德这个形势非常紧张。胡明他们考虑到不能暴露,就在王必达的带领下,晚上上山。】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损失大半,仅少数人突围。事后,国民党派重兵大肆搜捕新四军突围官兵和中共地下党员,企图将皖南新四军和党的组织“一网打尽”。

【旌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汪玉海:整个皖南大家都感到很失望了,国民党散布流言蜚语,讲新四军被消灭掉了,全军覆没了。那时候也确实是,一堆堆的伤病员,一堆堆的俘虏押解到上饶,都是从这里路过,再叶挺将军又被捕了,国民党更加猖狂,到处抓人。】

迫于形势,胡明等人在当地党员群众的掩护下,紧急转入“狮子洞”。随后的将近三个月,这里就成了中心县委的临时战斗指挥部。

【原旌德县党史办主任 胡智华:胡明他们白天就隐居在山上,晚上就下山入村,一方面多渠道地联系上级的党组织,和联络其它的党组织,另一方面指导地方党组织与国民党的破坏展开斗争。同时胡明他们还担当起一个什么任务呢,一方面寻找失散的突围的新四军,如果找到以后,还要想办法把他们送到江北。】

“狮子洞”期间,在胡明的沉着指挥、顽强应对以及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李志高、谢忠良、罗湘涛等70多名突围中失散的新四军将士重返部队,皖南党的部分基层组织被保存了下来。襁褓中的中心县委顺利闯过了第一道险关。

不过,这只是开始,更严酷的考验和难关还在后面。

此时,胡明一直在思考走出山洞的长远斗争计划。不久,一封来自代军长陈毅的指示信,与胡明的想法不谋而合。“皖南山区必须发动游击战争,坚持以武装斗争回击敌人”。

1941年5月,在胡明的争取努力下,中心县委领导的第一支游击武装——皖南游击队成立,指战员共13人,其中,队长刘奎、指导员李健春等4人是皖南事变突围中留下的军事干部,有较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其他9人是当地的地下党员,熟悉地形社情。武器,只有十支简易的枪和几颗手榴弹。

旌德庙首镇幼儿园里,这块简易的纪念碑,记录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重要战斗。庙首之战,是皖南游击队成立后,胡明精心谋划、亲手指挥的第一仗。1941年7月的一个深夜,游击队对国民党庙首乡公所发起突袭,一举成功。当场击毙两人,俘敌数十,缴获部分枪支弹药,释放壮丁五十多人。

【原皖南游击队队员王士祯之女 王菊兰:当时打响之后,群众都纷纷地走上街头,看到街上贴的很多大幅标语,庙首那一片的群众那一晚上都没睡觉,就到街上大家议论纷纷,就讲新四军不错,现在回来了,给我们这些老百姓又解救了,大家都拍手叫好。】

庙首第一枪,如一声春雷,炸开了“皖南事变”后的沉闷空气,也正式拉开了皖南八年游击战争的序幕。接着,游击队又乘胜出击,成功攻取了谭家桥乡公所。旗开得胜,鼓舞了游击队的斗争信心,激起了百姓的革命情绪,党员、群众开始主动加入游击队。但是,这也招来了敌人一次次的大规模围剿和疯狂反扑。其中,尤以1942年2月的那次为最。

“1942年,敌人集中数千人,对游击队发动全面‘大清剿’,时间长达6个月,敌人决心消灭游击队,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选自胡明回忆文章)

【宣城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 陈虎山:“三分军事”,也就是他们采取拉网式一个山头一个村庄来回围剿的这样一种办法,名目很多,什么搜剿、驻剿、兜剿,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进行围剿,那么什么是“七分政治”呢,核心就是要把游击队、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隔离开来。】

首先,敌人对山区采取移民并村,把三两户的零散人家和小村子统统撤掉,移民到大村子集中管制,村民只能进不准出,粮、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按人头定量供应,想以此困死饿死游击队。同时实行残酷镇压,搞五家连坐,宣布凡通“匪”、支“匪”和窝“匪”不报者格杀勿论,且一户通“匪”五家治罪,并在村子周围大修碉堡,日夜看守,可谓天罗地网、草木皆兵。

【宣城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 陈虎山:打圈圈,皖南山多,胡明就带着游击队开始化整为零,分片建立游击区,从这个山头一有情况就转移到那个山头,在山上就搭起山棚,在深山里面坚守。】

【绩溪县革命群众冯水志之子 冯百忍:有时候是半夜,一个夜晚就要跑两个山头,转移两到三个山棚,他们搭的山棚,搭了100多个山棚,给国民党烧掉了,我再搭一个。】

【陈虎山:最困难的时候简直困难到了极点,没吃的没穿的,甚至每个人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长期被包围在山上,他们自己都讲,我们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吃饭的时候,又不能烧饭,一烧饭就冒烟,一冒烟就被国民党知道了,所以他们怎么办?就吃生米,吃野菜,吃野草。】

在这段日子里,胡明依旧坚持读书、学习、画画,甚至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坚持皖南斗争歌》,歌中唱出了自“皖南事变”以来,游击队和百姓英勇杀敌、共度时艰的自信、乐观和豪情,以此鼓励大家坚定斗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胜利就快到来。

【陈虎山:让他们坚持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理想信念,而且这与胡明本人那种乐观主义的性格有关系。胡明是个很爱读书的人,他随身带了很多书,他就讲这些书里面的道理,讲这些故事给战士们听,写歌词、画画,让这些文艺活动影响干部战士,所以培养了战士这种很乐观的心态。】

半年过去,敌人的大“清剿”依旧收效甚微。此时,抗战时局发生变化,国民党被迫改变策略,撤走部队,暂时放松了对皖南的进攻,一举“消灭游击队”的阴谋再次破产。

此后的两三年,趁着形势好转之机,胡明依照上级指示,一面开辟拓展游击根据地、组织发动大生产运动,一面采取“下山主动出击”的游击斗争策略,皖南游击斗争迎来一个较快发展期。1943年1月,泾旌太中心县委更名皖南山地中心县委,游击根据地范围扩大到14个县。随后,又接连取得了鸡公关伏击战、樵山保卫战等多次重大战斗的胜利。在恶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和游击队,已淬炼出较为成熟的政治、军事素质,队伍不断扩增。同时,新的艰巨任务和挑战也正等待着他们。

【黑场】

时间来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喜讯传来的同时,国内局势再度风云变幻,相似的历史在皖南重演。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谈阴谋,一面加紧对皖南游击根据地的围剿。危急时刻,中共中央为避免全面内战,做出重大让步,决定将江南和皖南沿江地区的新四军再度北撤,同时留下少部分力量继续坚守皖南。随即,中共华中局作出紧急指示:“胡明地区,即皖南旌德、泾县、太平县地区能生存,以不撤退为原则。”同时指出:皖南“在将来全国内战爆发后,是有极大作用的。”

【皖南新四军历史研究者 熊长生:共产党的眼光看得比较远,因为当时来讲要渡江,必须这里要有后备力量,所以在这里发展武装,发动群众,这样子为将来渡江做好准备,物资上的准备,人力上的准备。】

新四军北撤不久,蒋介石公然撕毁和谈协定,转而发起全面内战,国民党对皖南的大规模围剿再次轮番上演、不断升级。为了应对紧张形势,1946年2月,另一支留守皖南的杨明部奉命与胡明部会合,成立皖南地委,统一领导皖南游击战争。在苏南坚持斗争的熊兆仁、倪南山部前往皖南与胡明部会师。为实现这次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苏皖会师”,苏皖两支留守部队历经整整一年的艰苦鏖战,击退敌人数十次猛烈进攻,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会师之后,部队壮大到800多人,为1947年皖南游击战争迎来大发展吹响了集结号。

至1949年4月,皖南解放前夕,皖南地委领导下的游击武装已发展到9000余人,根据地扩展至苏浙皖赣4省、40多个县,两年间,组织战斗达500余次,歼敌1万余人,摧毁敌乡公所150多个,最多时牵制国民党正规军达十万人,成为策应中原解放的“第二战场”和大军渡江的“南进基地”。时年,中共华东局发来“三八指示”,盛赞胡明自主力北撤后,“单独坚持皖南阵地,长期坚持艰苦斗争,不愧为党的模范!”谭震林曾评价说:“皖南军民,坚持斗争,策应大军,作战有功,很好!很好!”

【黑场】

【王家庄 皖南革命历史纪念馆 导游:这是我们中心县委机关转移的一个目录,他们几乎每个月都在更换驻地,因为进行游击战争。】

皖南游击战争期间,胡明先后任泾旌太中心县委、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和皖南地委书记,八年,他更换机关驻地达99处,平均每月转移一次,其中大多数是在山洞、山棚里,因此有人给胡明取了一个雅号——“山棚司令”。

这位“山棚司令”,每到一处都是国民党皖南当局的眼中钉、通缉的“头号人物”。敌人曾贴出告示:谁逮到了中共的老杨(胡明化名),奖赏法币10万元。在诱惑面前,无一人动心。而面对敌人百余次的围剿、清剿,每一次的化险为夷、挺过难关,都离不开百姓的全力支持,他们或提供秘密住所、粮食、钱物,或传递情报、护送转移,直至丢掉性命、在所不惜。

【皖南新四军历史研究者 熊长生:甚至自己不吃都要给他们吃,给他们送吃的啦,送情报啦,只要国民党一旦有清剿或者围剿的信息,老百姓就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及时地告诉他们。】

【原省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处长 刘彦培:国民党那么样封锁那么样镇压,有的明明知道要砍头,他还支持。】

当年十几岁的游击队交通员唐夏苟老人仍清楚地记得,那个初春的黎明时分,几百敌人突然把王家庄包围起来,挨家挨户搜捕中共的老杨和其他地下党员。危急之时,是这个叫汪彩霞的村民机智地躲过敌人,跑了五六里山路,冒险把敌情第一时间送到了“狮子洞”,隐蔽于此的胡明等人得以安全转移。后来,一无所获的敌人,把王家庄的36位村民统统抓走。在各种酷刑之下,村民始终没有一人松口。最后,之前已暴露身份的汪家齐、王必雄、汪时旺三名共产党员,宁死不屈,被敌人残忍杀害。

【原皖南游击队交通员 唐夏苟:各种刑罚都上过了,你比如讲首先打,残害,过后上老虎凳。就是国民党再什么办法都用过,他们没有口供。】

【旌德县王家庄村民 王三发:就是一个信念,打死也不能讲。】

【原旌德县党史办主任 胡智华:就是得益于这个地方的基础特别好,的确是老百姓太好了,不然的话,稍微出一个叛徒,哪个不晓得胡明他们在黄高峰上。】

打死也不能讲。父子被杀,全家遇害,村庄被烧。皖南百姓,正是用这样的铮铮风骨和忘我牺牲,坚定护卫着革命的星星之火,走过漫长黑夜,迎来胜利曙光。洪琪后来回忆说:“在黄高峰山脚的六七个村子中,王家庄、百坑两个村子全被敌人烧光了,但是,敌人对于这个革命堡垒地区,始终没有办法摧毁。”

【宣城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 陈虎山:帮助老百姓打掉土匪,镇压恶霸,开仓分粮,解决了老百姓他们最期待要解决的问题,那肯定是得到老百姓的拥护的,再加上搞减租减息,组织老百姓抗租抗捐抗粮。】

【原省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处长 刘彦培:群众看在眼里,晓得胡明这样艰苦卓绝地就是为了解放中国的劳苦大众,所以老百姓跟胡明是心贴心的。】

1949年4月,皖南全境解放。八年的苦难,太多的牺牲。那一刻,胡明该是一种怎样复杂的心境?为自己不辱使命、终达理想而喜,为那许许多多无法看见这一刻的乡亲战友们而悲。

2001年秋,胡明、洪琪夫妇相继在北京辞世。根据他们的遗愿,他们的骨灰撒在了皖南的山水之间。足可见皖南的这一段岁月,在胡明的一生中有着怎样的份量!

70年时光荏苒,这片红色大地早已变了模样。

黄高峰上,漫山的映山红迎春绽放,格外艳丽夺目,恰似无数面鲜红的旗帜猎猎飘扬。这是对先烈虔诚的致敬,也是对今人无声的告白。

6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