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轻胶十万捶,“徽墨”人家的百年传承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3-27 17:49

在传承千百年的时光里,民间手艺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在人与人、家族与家族的传递中,延续着中华传统的文明脉络。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令狐磊主编,佟佳熹等著的《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是一场寻访三十五种珍贵传统技艺的民艺之旅。伴随着赶赴大江南北的旅途,书写下的是中华文化的美与深邃,还有手艺匠人的大爱与坚持。作品引领读者一同探寻劳作精神、风土与民艺,描绘出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艺地图。
今天的夜读,为你带来其中由顾村言撰写的一章《徽州徽墨》。
墨 出 青 松 烟
顾村言 | 文

1车入古徽州地界,零零星星下起了小雨,远山一片青翠,粉墙黛瓦时时可见,近处则松柏茂郁,竹林小溪,空灵温润,恍若走入米家山水。这样的地方与水墨联系在一起,是最自然不过的。说起墨,似乎总也与徽州脱不了关系,最著名的如南唐李廷珪墨,《墨史》记有:江南黟歙之地,有李廷珪墨尤佳。就像澄心堂纸一般,因为徽州山区特有的原材料与自然环境,制墨造纸的种子在此一直播迁甚广,到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记有“新安人例工制墨……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为歙州、徽州所辖地的别称,包括歙县、休宁、绩溪、婺源等。以明代而言,制墨者仅据《墨志》记载就有120多家之众,其中,重要墨家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均为徽州人。入清以后,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先后崛起,形成清代墨界的四大名家,影响直至现代。如今,绩溪、屯溪、歙县三地为安徽省的徽墨中心,一条长约57公里的公路两边集中了大大小小的墨厂和墨肆。据说现在又有一句话是——“天下墨业在绩溪”。目前绩溪规模较大的墨厂有冯良才的良才墨业、胡开文徽墨,而在精品墨与古法制墨方面,则郁文轩墨庄可为代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技艺”传人、墨模雕刻大家冯国华老人与其子冯宜明费时近十年完成的一套48锭的《明墨集萃》仿古套墨,其工艺之精美、见之几夺人心目。

墨工捶打黑墨,即所谓“轻胶十万捶”2这些年冯良才声誉渐起,然而良才墨业其实也就是几间店面。加工车间里,三名墨工正各自将一块面团状的黑墨捶打得嘭嘭作响,所谓“轻胶十万捶”,空气中有一股似有若无的冰片与胶味,微微的臭,忽然就让人想起儿时书法描红课的墨味与夏日的午休。“人家是往前走,我们是往后走。”瘦瘦的冯良才看起来颇为精干,在领着我们看了一圈后,坐下来的第一句话这样说。他身后有一块牌子名曰“艺粟斋”——那是制墨大师曹素功开创的牌号。然而上海的“曹素功”却未及时注册“艺粟斋”这样的名字,仅此一点,就让人不能不佩服冯良才的眼光与精明。所谓“法必宗古”,然而冯良才还有一种观点——“纸墨相应”,墨做得再古,若与纸不相应,也还是有问题。而这个标准实在是太难把握了,“比如明代用的是皮纸,不用生宣,把墨恢复成明式墨也行,但如果用的纸是生宣,那就不可能做到‘纸墨相应’”。冯良才制墨手艺主要来自家传,他的外公石原棠在清末民初即在曹素功制墨作坊做墨工,其父亲冯志松少年时就由外公携往上海曹素功(尧千氏)墨庄学艺,后为上海墨厂技术人员。冯良才年少时曾学习墨模雕刻技艺,后下乡插队,1985年开始筹建创办“绩溪徽歙曹素功墨庄”。要说冯良才所制墨,有名的包括“壮墨堂藏墨”“良才”等,但在爱墨者心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南宗北斗”纪念墨。2005年,为纪念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诞辰450周年,北京、上海、澳门三地联袂特别定制纪念墨,并委托于冯良才。冯良才说当时他带着技术人员多次去上海博物馆,考察研究馆藏明代松烟墨和其他古墨的风格和墨色特点,并对董其昌书画原迹反复揣摩,以求恢复失传已久的明代松烟墨制作工艺。这样做成的墨当然是他引以为豪的——现在,“南宗北斗”墨依然在冯良才的店里陈列着。良才墨业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但冯良才的烦恼却似乎多了一些,这倒不是因为制墨之苦,而是传人的缺乏。他有个女儿,在上海,所做的当然不是墨业。“徽墨的生产主要以手工为主,从设计到成品多达数十道工序,对工人的技术含量要求高,劳动强度大,脏、苦、累,年轻人现在很少愿意做,生产工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雕刻墨模3“天下墨业在绩溪”,作为徽墨的重镇,古法制墨的“郁文轩”墨庄在这几年的悄然崛起,让不少海内外的爱墨者喜不自禁——这与从上海墨厂退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技艺”传人、墨模雕刻大家冯国华老人前些年退休回到故乡绩溪中屯村定居密切相关。冯国华是制墨名家冯郁文之子。生于1913年的冯郁文13岁就到上海一家老胡开文墨厂当学徒工,16岁时掌握了整套的制墨工艺后,又拜当时沪上制墨行业的墨模雕刻高手余松山先生为师,学到一流的墨模雕刻技艺。后到苏州阊门开设“郁文氏墨庄”,由于肯钻研,其制墨工艺颇有古意,在当时的文人与书画家中极有盛名。后在抗战中受到日军轰炸,冯郁文重伤成为残疾,经过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郁文氏墨庄就此消失。冯国华后来一直跟着父亲四处飘荡,打工学艺,“我的学艺严格来说,是按照旧思维方式指导的,经验是唯一的标准。学艺最终目的,就是学到真本领。所以没有烦琐的套话,只讲努力练好用刀的功夫,也没有深奥的术语,只讲如何刻出水平,得到认可。每天起早贪黑,苦练基本功。在严厉的训教下,如果出现情绪波动,有时几乎使人难以喘息。”掌握了制墨及雕模的技术后,冯国华终于有机会进入上海墨厂。然而“文革”后,由于墨业题材多为当时所谓的“四旧内容”,墨厂关停,冯国华也因此失去了工作。“1970年秋天,无可奈何陪伴着病残的父亲,告别苏州,来到那个陌生的故乡——安徽绩溪一个小山村,在村里借了一间房屋,在亲戚乡邻的接济下,才得以安下身来。”这样的困境直到1974年。由于上海墨厂负责人对其技艺的赏识,主动到安徽拜访,冯国华方重回上海墨厂。他的墨雕生命似乎重新焕发了青春。上海墨厂鼎盛期的代表墨版大多为他所刻,如郭沫若书写的“沁园春”诗词墨版、关山月名作“大雪压青松”墨、唐云“雨中岚山”墨,以及“枫桥夜泊”“李白”“老子出关”“金陵十二钗”等。此后,冯国华的一大工作是复制整修大量清代乾隆至明代的墨模。他说:“参与修复的太多了。而很多明代的墨版已没法再修复,再放下去就要坏掉,所以要重新雕一个版——几乎算是以假乱真,但还是说修复——就是恢复原来的形貌。因为是木头的,没办法,只能重雕。而图案破损的借鉴等方面,古人想得很周到,很多墨都有墨版,收藏者们还有墨拓片可供参考。”退休后,冯国华再次选择回到安徽绩溪老家中屯村定居,每日面对青山绿水与淳朴善良的乡民,让老人很是舒心。

待捶的墨饼加入金箔4然而老人毕竟是闲不住的,“祖上传下的手艺总得传承,墨不易藏,所以明代留下来的墨品不多,但墨谱留下来了。现在很多墨厂多以清文人墨为主来仿刻,但我喜欢创新,不愿意步人后尘,明代四大家的集锦墨十分精彩,我和儿子说,我们就要跨过曹素功、胡开文的年代,去另辟蹊径,把明代仿古集锦墨做到无人超越的极致,这也是在传统上的继承和创新”。其实这样的想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有了,而老人退休后,这样的想法终于可以付诸实施。“首先得刻墨模,真正做准备应该说是2000年初,这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做好的,要有个过程。准备石楠木就要准备很多,很大很贵,墨模一定要用石楠木,这套墨版是有墨谱的。”冯国华说。冯国华刻模便是在中屯村的自家院落——名为“郁文轩”墨庄,雕版刻模在楼上,点烟的烟房、熬胶等在楼下,加熊胆、金箔、麝香、中草药以及描金则在绩溪县城的工作坊。前后花了大约七八年时间,冯国华与其儿子冯宜明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工程——复刻出一套名为《明墨集萃》的仿古套墨墨模。《明墨集萃》一套48锭,图案取自明代四大墨家的方于鲁所撰《方氏墨谱》、程君房的《程氏墨苑》以及《涉园墨萃》等,故以此为名。

《方氏墨谱》第五册墨模图样《方氏墨谱》分为国宝、国华、博古、博物、法宝、鸿宝等六类。其墨象形制如李维桢序中所说:“墨象凡五,曰规,曰矩,曰珽,曰圭、曰杂珮。”每类中又分细目,如圭类中又有脩、锐、荼、葵等,都是当时著名画家和雕刻高手绘图与制作,纹饰精巧、细如毫发,无不各尽其妙。而《程氏墨苑》分为玄工、舆地、人官、物华、儒藏、缁黄六目,共有500式墨模图样,每幅图后分别有名人题诗作序。图板均由当时著名画家丁云鹏以及吴古千、李松贞、汪伯玉等人手绘。《明墨集萃》从中选取冯氏父子有会于心的精美图式,分为上下二部,前二十四式及后二十四式。后二十四式与前二十四式区别很大,多数属异型,且立意上更加突出整套墨品的收藏及把玩价值,墨为全品油烟。前、后二十四式每锭二两,烟料精淳,长约七厘米,可谓掌中把玩良品。其内容包括书法、山水、花鸟、人物、楼台、灵兽、器物、典故等多种题材,墨的描金填彩亦是借鉴古今中外的彩绘佳制,独创了墨锭金碧填彩工艺,其中仅用金粉就有六色之多。“比如《文彩双鸳鸯》见于方于鲁《方氏墨谱》,墨为圆形,长达15厘米,通体漆衣,加以髹彩,两面边界和铭文涂金,铭文界栏填石绿,鸳鸯图案施金碧朱蓝绛诸色,极灿烂绚丽。而我们制作《明墨集萃》时,图式上还是使用原来的《文彩双鸳鸯》,但考虑到整体性与把玩收藏,所有尺寸都调整到七厘米左右,几乎缩小了一半,这样使得在雕模时增加了很多微雕元素,也因之增加了很多困难。”谈起仿明墨的种种故事,冯宜明如数家珍,而这对冯国华老人来说,比起以往实在也增加了不少难度。

《方氏墨谱》第五册墨模成品墨
但冯国华认为这正是传承自己手艺的绝佳机会——他很庆幸自己的儿子跟着自己几十年学到了一手制墨手艺。“也不是讲成就,这是一个古老的手工艺,如果能够传承下去,我们也不是说要对国家怎么样,还是对文化的一个发扬。‘墨文化’‘文房四宝’等不是靠别的,完全得靠人传承下去,要对这方面有兴趣和信仰——有信仰就有动力,没有信仰就不行;还有一种思想,一种意境,这些都需要连贯。这种信仰是对工作的信仰,是使命感,有了使命感就有动力。此外还要有诚信,需要几十年。从传承角度讲,现在要找真正诚信的人很难。这虽然是门小手艺,但思路仍然需要宽大。像我现在刻墨模,眼睛不行了,再好的天也要把窗帘打开,灯一开,总是默默地在这儿干一天,经常是这样子的。要善于学会与孤独为伴,不要想到这里想到那里。”

温馨说明: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