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歙砚产石坑口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19 09:59

如前所说,歙砚砚石产地几乎遍及古歙州。但由于历史悠久,特别是江西婺源龙尾石的开采在历史上曾多次中断,使得有关歙石坑口的资料残缺不全,加上地貌,地名的变迁,导致一些坑口的名称,确切位置,开采历史和所产石品等含混不清,真假难辨,比如《古矿录》记载:“徽州府婺源县龙尾山在县东北百里,周三十里产砚。”但并未说明准确地点。宋代唐积的《歙州砚谱》也说:“罗纹山,也称芙蓉溪。砚坑十余处。”也没有提及所产石名称。而现实当中一方面有的砚坑虽有记载,如“驴坑”,但至今未找到真正的遗址和实物的遗存;而另一方面有的新发现的古砚坑,如“桥头坑”,则没有查到任何相关资料;还有的原本不是砚坑,现已在出产石料,如“芙蓉溪”。因此,这里特别参考了《歙砚志》;《歙砚丛谈》;《中国名砚》;《歙砚的鉴赏与收藏》等著作,向大家做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介绍。当然,这也仅供参考,一切还要尊重事实,从实际情况出发,准确的掌握各个坑口的情况。
    (一)江西省婺源县
    砚坑主要集中在地处龙尾山的溪头乡砚山和大畈的济溪。
    1、砚山的砚坑主要有:
    (1)眉纹坑
    眉纹坑也称眉子坑,在龙尾山中部,据史料记载发现开采于唐开元年间。产出的主要石品有粗眉纹,细眉纹,长眉纹,短眉纹,枣心眉纹,线眉纹,鳝肚眉纹等,其中数雁湖眉纹、对眉纹最难得,为上品。
    (2)罗纹坑
    罗纹坑位于眉子坑之东,据史料记载为唐代开元年间开发,也有资料说是南唐时期开发,后断续有开发。所出石品主要有粗罗纹,细罗纹,刷丝罗纹,暗细罗纹,牛毛纹,犀角纹,水波纹等。
    (3)金星坑
    金星坑在罗纹坑西北,据史料记载为宋代发现并开采。后荒废,上世纪60年代重新发掘,主要石品有金星,金晕,金花等,偶尔也可见罗纹,眉纹与金星,金晕共生,还有少量玉带,彩带等,石质上乘。现仅有少量砚石产出。
    (4)水舷坑
    水舷坑位于眉纹坑之下。据史料记载,该坑的开采时间为南唐。主要石品有罗纹,水波纹,金星,金晕等。因此坑常年被水所淹,只能在秋冬枯水期排干坑内积水方可开采,难度极大,加上佳石难出,已停采,现因修路,坑口也不复存在。以上四个砚坑,现代人习惯称为“老坑”或“四大名坑”,并普遍认为这四个坑所产砚石优于其他砚坑所产砚石。
    (5)罗纹里山坑
    罗纹里山坑也有人称之为“罗纹旧坑”,在龙尾山后外庄村对面山上。所出砚石石品主要为细罗纹,还有一些金星,金晕。据史料记载为南唐时开发,但到了宋代时已废弃,直至今天均未再恢复开采。
    (6)水蕨坑
    水蕨坑在龙尾山西北,与水舷坑一溪(芙蓉溪)之隔。据史料记载为宋代景佑年间开采,后废弃,1987年重新开挖产石。主要石品有眉纹,罗纹,金星,金晕等,当地俗称“对河石”。但石有杂质,次于“老坑”砚石,现仅有少量产出。
    (7)溪头坑
    溪头坑位于眉纹坑北面,史料有宋代曾短暂开采的记录。因开采难度太大,几经兴废。上世纪80年代曾重启挖掘,但终又停产至今。此坑砚石主要石品为金星和金晕,但质粗松,色暗淡,不及水舷坑和金星坑。俗称“溪头石”。
    (8)叶九坑
    叶九坑在溪头坑西岭背村,与溪头坑隔武溪相望。据史料记载宋代也有短暂开采,后停采。1988年恢复挖掘,至今仍有产出。石品都是眉纹,但质量与眉纹坑,水蕨坑所产有一定差距。为了把二者加以区别,人们俗称其为“岭背眉”。
    (9)紧足坑
    紧足坑在罗纹坑之下,史料记载为元代开发,不久便崩塌荒废。所出石品主要为金星和金晕,有少量眉纹。但石质结构偏松,质地偏燥,不如水舷坑和金星坑所产。有专家认为现在所产砚石并非出自旧坑,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有很大区别,是否可称为紧足坑石尚待探讨。
    (10)外庄坑
    外庄坑位于外庄村后山,紧足坑东,所出砚石石品主要是眉纹,间或有少量金星,金晕。眉纹散且乱,与水蕨坑相似,但质地粗糙,不如水蕨坑所产。唯其常有一些体积较大的砚石,可制大型砚。
    (11)桥头坑
    桥头坑位于武溪旁,是2002年当地人在拓宽马路时因见到古人采石的痕迹而发现的。由于此坑未见于任何史料记载,只因坑口一侧建有一桥,所以大家就称之为桥头坑,坑内所产砚石为桥头石。
    (12)芙蓉溪
    芙蓉溪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砚石坑口,而是龙尾山脚下贯穿于砚山村的一条小溪。溪中有一种子石,也就是俗称的卵石,可以用来制砚,故芙蓉溪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砚坑。
    (13)柴林
    与芙蓉溪一样,柴林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砚石坑口,而是一些砚石坑口周围可供砍柴的小树林,其浅土层下会有少量可做砚材的石料,因此,当地人称之为“柴林石”。

以上是歙砚砚石坑口的基本情况。由于歙石的开采,特别是龙尾石的开采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中断,如元代只有零星开采,明代未见任何开采的文字记录,清代从乾隆年间到20世纪60年代中断近200年,这使得有关歙石坑口的资料残缺不全,再加上千余年来地名的确切位置,开采历史,所产石品等情况真假难辨含混不清,因此仅供参考,一切还要尊重事实,从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真实的掌握各个坑口的情况。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