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浅谈徽墨及其传承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5-10 15:00

徽墨,即徽州墨,被称为“墨中之魁”。是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以江南古徽州的休宁、歙县、婺源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徽墨历史悠久,墨是一种书写材料,它是随着毛笔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都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而为何徽墨能称为“墨中之魁”呢?这与其历史条件、环境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

墨徽创始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墨是由松烟凝固而成,奚墨工到徽州之后,欣喜的看到满山遍野都是马尾松。于是他定居下来,重操旧业。而更让奚墨工惊喜的是,徽州马尾松所散发出的烟质实在太好了,奚家很快就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南唐后主时期,徽州墨业进人第一个鼎盛时期,李煜将奚超父子设为“墨务官”,并书画艺术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

徽墨发展的另一个辉煌时期是在宋代。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再加上宋廷南迁,徽州的制墨业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从这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将墨作为一种收藏品。墨从实用品 开始向工艺品转变。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这种墨是我国目前高档的工艺美术品之一,也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

谈及徽州的地理环境,黄山市、宣城市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6℃-15℃,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无霜期居多。平均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以上。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土层较厚,石砾含量较高。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质地粘重,酸性,肥力很差。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适宜制墨材料松木、桐籽树的生长。

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点烟、冷却、收集、贮藏方法,松烟窑的建造模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也许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意义重大,用途广泛。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是我国高档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然而,到当代,在徽墨的传承保护上,我们尤其要注意到其传承价值与传承现状:

在传承价值方面,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

在传承现状方面:随着社会进步,“文房四宝”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逐渐失去使用价值,淡出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墨汁已经被化学墨汁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更不用说使用范围狭窄的墨锭了。文房四宝行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原材料紧缺、人才匮乏、生产方式落后、浪费大、成本高等问题。原料石楠树的砍伐增多,导致原料奇缺,价格疯涨,制墨企业的效益不佳。其次,在传统徽墨制作中劳动强度大、收益不高;特别是制烟环节,脏又累,需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学、愿干。而老一辈的制墨艺人逐渐年老去世,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

而身为当代大学生,对徽墨等文化遗产了解甚少,更提不上保护与传承。想要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于徽墨的认识,并在宣传保护的基础上得以传承,首先需要引领大学生们端正对徽墨的态度,学会去其背后的故事和内涵。学习传统老艺人们的“匠人精神”,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独特的技艺展示给世人,展示我们文化的独特魅力。徽墨影射出了各个时代国家与人民的经济、民风民俗等特点,是民族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所在。如何调动社会多方面力量保护徽墨迫在眉睫,高校大学生为国之栋梁,更应该敢为人先担起这份重任。也希望通过大学生们的努力,能够唤醒更多的人去进一步了解和学习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中华瑰宝,而不是等到消逝时才惋惜曾经无法替代的魅力。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