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歙砚传人方学斌:我已经雕了半辈子,但还想再雕半辈子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4-19 15:57

歙砚诞生和发展在古徽州,受“徽派”文化影响巨大,徽州历来崇文重教,所谓“十户之村,不费诵读”,文风之盛也使徽州在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有相当的成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得这里的人们历来普遍爱砚、制砚、用砚、藏砚。

文人雅士视砚为文房珍玩,以得一方好砚为荣耀,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其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坚实的基础,使歙砚题材广泛、构图新颖、造型美观,集书法、绘画、雕刻、装帧于一体,与徽文化相辅相成。

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方学斌就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之一。

一眼付终身

1983年,年仅16岁的方学斌正值青春年少,满怀抱负,立志想要通过报考技校跳出农门。“我从小喜欢画画,在叔叔方增威的影响下,在画画方面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来说,能考上技校拿到城镇户口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结果,所以,整个初中我都跟着叔叔,跟着老师在学习画画。”方学斌说道。

然而,一次普普通通的参观却改变了方学斌的一生。“当时老师组织去歙县工艺厂参观写生,这对于美术专长生来说是稀疏平常的一次参观,但对我来说,却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

当方学斌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歙砚雕刻艺术作品,看到那些精湛的手工艺品,他彻底被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艺术所折服,“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也可以说是一眼就定了一生。我太喜欢了,它一下子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我的目标一下子就变了。”

参观回去后,方学斌作了一个决定——学习歙砚雕刻,也就是在这一年,方学斌有幸被“鬼才”砚雕大师方见尘先生收为弟子,潜心学习砚雕技艺。因为喜欢,方学斌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格外刻苦,又肯钻研,仅仅3年的功夫,就打下了坚实的雕刻基础。1986年,方学斌去了黟县金星工艺厂当临时工,从基础做起,夯实基本功,这一干又是3年。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潜心学习雕刻基础的方学斌在1989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遇。这一年,歙县工艺厂公开选招砚雕特长工,方学斌听到消息后,再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对于痴迷于砚雕的方学斌来说,如果能考进工艺厂,不啻是一次划时代的机遇,不仅可以实现“农转非”,同时也意味着在砚雕的路上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凭着高超的技艺,方学斌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歙县工艺厂创研科的砚雕师。“歙砚雕刻作为一门传承下来的艺术,它应该是活的,是有灵魂的。所以,我认为其传承应该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而不是简单的传承。”方学斌说。

所以,一直到今天,方学斌都始终在喜欢中坚守,在坚守中执着,在执着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为梦而坚守

其实,对于当时的方学斌来说,他在工厂的生活异常简单,吃饭、睡觉、工作,枯燥的三步走。“那时到周日休息的时候,其他年轻人都出去玩,出去交朋友,我就一直主动加班,只想着怎么样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设计出更好的作品。那时候没有加班费,领导也没有要求我加班,但我就是自己想留下来,一进入工作状态就经常忘记时间,所以我的生活圈子很小。”

正当方学斌在工艺厂如鱼得水之际,中国的改革车轮也开到了徽州这块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1995年工厂改制,迫于生活压力,有些工艺师离开了砚雕舞台。方学斌也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我发现我只会砚雕,别的不会做,也不想做。思来想去,我还是想做砚雕,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能因为生活压力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于是,方学斌就开始了艰苦的坚守。“当时只是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小房子,既是我的工作间又是我的家。直到1997年,我们才在歙县的老街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店面做一些展示。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才真正接触到了终端的文人墨客,再一次打开了思路,也对歙砚雕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这些精神层面的理解对我以后的创作起了很好的助益。”

传承却不守旧

传统的歙砚更多的是素形砚,注重砚池的制作而忽略图案的雕刻,但是方学斌认为歙砚之美,首先是美在其砚石天然的纹理、色泽、形状,所有的创作思路、艺术风格、雕刻手法都是基于其天然美上的一种“锦上添花”。

因此,在歙砚雕刻过程中必须结合石材的形、色、纹,因石设计、因势利导,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砚石自然材质相互融合,才能达到与石共鸣、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创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砚雕艺术精品。

大自然的造化赋予了歙砚石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石品,如:“群星斗奇,璞耀苍精”的金星、“灿若云霞、青烟飘拂”的金晕、“千波逐浪、粼粼波光”的水浪、“群雁飞舞、波涛翻滚”的眉纹,这些石品赋予了歙砚独一无二的欣赏价值,让观者心潮起伏,激动不已。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材质美”,是自然所赋予的“天工”特征,自然之造化,非人力所能企及,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天地间一种固有的真美,是任何其它形式的美都无法与其抗衡的,方学斌也最喜欢雕刻这些纹理的砚石。

如何才能巧借天工,做到物尽其美呢?这方面理论浅雕易,实践难题多,因它一无图纸,二无模式,无章可循,要使砚料成为艺术品,一切全凭自己去挖掘。在实践中构思,方学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派雕刻风格。

根据金星纹理制作的《寒江独钓》砚方学斌则是利用砚石天然的金星纹理设计成漫天的大雪,砚池仿若横云,整体环境冷峻、空灵,精心雕刻的小舟停泊在烟波浩渺的“寒江”之中,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表情坚毅的老翁全神贯注的在漫天大雪中垂钓,使画面形成了精简的对比、虚实的对比,完美和贴切的变现出了“江雪”的意境。

如根据自然形设计雕刻的《山水旅居》,自然形砚是依砚石的自然形态,在不破坏大体形态的基础上雕刻而成的砚,基本以籽料为主,这种砚也因砚石的千差万别而绝少重样,这种自然形砚最大限度的保持了砚石的原生态,给人的感觉就是鬼斧神工,但是这种砚石原材料稀少,雕这种砚难度在于“大象无形”,雕刻者需要有“抽象思维”的潜质和“大巧无雕”的领悟。

方学斌将原石的毛边进行修饰使之成为天然的山峰,将原石天然的错层保留,错层下方雕刻远景,上方雕刻近景,错层处挑出亭台楼阁,可以说“巧夺天工”了。

钟情一生

“我师父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那个时候也是非常艰苦的,但他为了艺术奉献了一生。我一直记得我师父给我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什么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好的作品’,一句是‘因为喜欢,所以执着’。这两句话让我受益终身,是我一生的理念。”方学斌感慨的说道。

事实上,方学斌有个小小的心愿。他设想,到了60岁,想要做一个全国巡展,让这门艺术被更多的人看到、认识,更好地传播出去。

“一辈子做一件事,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乐在其中。”方学斌如是说。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方学斌迷恋砚石雕刻36年,成就骄人,依然朴实坚守,无疑是一个“砚痴”,他说:“我已经雕了半辈子,但还想再雕半辈子”。他的一生,已深深融入一方歙砚之中。

他一路坚韧地走来,支持他的正是这份传承弘扬歙砚艺术的担当,是艺术追求的乐趣,也是他的内心之美——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