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纸技艺传承调查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13 15:15

宣纸行业在泾县传承,虽一脉相承,各企业情况不同,其模式也略有区别,这些模式也丰富了泾县人的文化生活。目前,泾县从事一线宣纸生产的人员大多在40岁以上,技艺传承危机已显露无疑。同时,因宣纸企业投资相对少,产业准入门槛相对底,一些宣纸或类宣纸企业纷纷以各种面目出现,造成宣纸技术工人尤为紧俏。在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宣纸艺人中传统职业道德不同程度沦落,正统的教育与传承在缺失,传统职业操守和基本伦理在发生变化,成为这个行业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宣纸产业概况及传承现状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廉价的书写载体,也是中国人最早贡献给人类完整的科技礼物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具有纸质绵韧、搓折无损、吸水润墨、不腐不蛀等特点,是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以及文书典籍珍藏的理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和其它一般手工纸所能替代。因能保存数百上千年不蛀不腐,从而赢得“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的美誉。

宣纸制作技艺一直在泾县一地传承,经过一千多年的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而,宣纸成为泾县乃至安徽的代名词,人们一提到安徽泾县就自然会联想到宣纸。

宣纸制造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在操作时,宣纸匠人将皮料和草料分别制作,在当地的自然环境、水质、气候条件下,经过反复的浸泡、清洗、蒸煮、腌沤、发酵等工序,通过日晒雨淋进行自然漂白,漂白后的原料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按不同比例混合,再添加纸药(猕猴桃藤汁),经过抄(捞)纸、晒纸、剪纸等工序完成,历时2年多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在操作与传承中,需要每道工序的师傅口传心授加上个人领悟才能很好传承延续。同时,宣纸技艺在一千多年的存续中,被不断注入地方元素,与泾县的人文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鱼水关系,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能准确描述。由此,使用同样的原料,没有泾县的自然环境、水质、气候也同样达不到宣纸质量要求。2002年,宣纸被批准为原产地域(现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纸的品种名目繁多,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分类办法,一般有配料、厚薄、规格、纸纹四种分法。并且,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细分办法,如:解放前按配料分为棉料、皮料、黄料三大类;厚薄分为单宣、夹宣、双层、三层贡等;按规格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短扇、长扇、二接半、三接半、京榜(白面)、金榜等;按纸纹又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建国后,黄料、短扇、长扇、二接半、三接半、京榜(白面)、金榜等品种逐步淡出市场,业内根据市场需求对宣纸的分类进行了调整,如按配料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二层宣、三层宣等;按规格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以及各种特种规格等;按纸纹仍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进入新世纪来,宣纸行业又向生产极限挑战成功,生产出丈八、二丈宣纸,其中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生产的二丈宣纸(又称:千禧宣)于2000年被作为最大的手工纸登录吉尼斯世界纪录。近年来,又有企业尝试将宣纸中的捞纸改为喷浆工艺,生产出三丈甚至更大的纸张。也有书画纸生产企业,采用抄纸法生产出三丈等大幅面纸张,在抄纸工艺上又进行了只抄一遍水的改进。全国大多数手工纸的都抄两遍水,宣纸的精细程度大大高于一般手工纸,因此,抄纸时的两遍水非常讲究技术要求。

除此之外,宣纸又有生宣、熟宣之分。生宣是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的宣纸,经烘干而成的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产品,亦称原抄纸;熟宣是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工序形成的纸张,又称加工纸。

截止2011年6月底,泾县有宣纸、书画纸生产企业300余家,在大多数业主中,原来是宣纸技艺的从业人员,在从业中完成了原始积累,以家庭为单位,将家中的空房、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建成规模大小不等的企业。在全县众多的企业中,被原产地域保护办公室前后两次授权生产宣纸的企业只有14家。目前,实际常年生产宣纸的企业并不多,阶段性生产宣纸或兼生产书画纸的企业有20余家。除此之外,生产书画纸的企业仍有300余户,其中半数以上的企业为家庭作坊式,人员流动一直较为频繁。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以后,这些企业陆续停工放假,次年正月十五以后陆续开工生产。在此之前,大多数业主和雇工都在年前后酝酿未来一年的双向选择问题。近年来,在技术人员的选择中,业主的权利淡化,主要是因为技术人员的紧张,业主在选择技术员工时往往陷于被动局面。在目前从事技艺的匠人中,一般以宣纸技艺中的抄纸、晒纸、剪纸者居多,这些掌握技艺的匠人从本世纪初就逐步掌控了选择业主的所有权,特别是抄纸技术人员在选择业主时更为主动。而工价的高低则掌握在业主手中,但每一次的调整工价,都是由业主们相互打听、商讨,取得共识后定下的。这些匠人中,有夫妻、有兄弟、有朋友关系的共掌一帘槽,如是夫妻二人共掌一帘槽的,丈夫抄纸或晒纸,妻子晒纸或剪纸。其它辅助工种一般由业主自己担任,如果规模较大,则请外人担任。由于受市场或技术人员招收等问题,泾县小规模的书画纸企业生产不稳定,半停产或停产状态时有发生。在泾县常年存在一边有人筹资建厂一边有企业关门停业甚至倒闭的现象发生。

泾县的宣纸从业者中,还有一股不容忽视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全县数以千计的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办文房四宝商店,泾县所产的宣纸、书画纸大多通过这些途径销往各个地方,有的甚至出口。

宣纸所需的原料取自于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稻草;书画纸的原料取自于湖北、广西的龙须草浆板;还有书画纸生产企业,在龙须草浆板中掺入木浆。无论选用什么原料,后端均采用宣纸技艺中的抄纸、晒纸、剪纸技艺完成,尽管大多数产品不是宣纸,但这些纸种的后端工序以抄纸、晒纸、剪纸完成,从宣纸技艺传承层面上来说,保留了很大一部分宣纸匠人,这些匠人虽不能完全被宣纸生产企业所吸收或容纳,至少也为宣纸技艺的存续储存了一些后备力量。只是这些匠人中,有的对宣纸质量要求高而怀有恐惧心理,始终徘徊在宣纸生产企业的门口;也有的是半路从事该技艺,其本身对技艺的掌握程度也不高。

多元化的格局,丰富了泾县特有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宣纸匠人自身的文化多样性。这些现象同样影响了宣纸的后端市场,带来了书画艺术的多样性,其意义与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创性。

二、宣纸技艺传统的传承模式

旧时,宣纸匠人以个体方式供职于各个纸棚(宣纸厂),不受雇主的制度所约束,只尊重传统的职业道德规范。宣纸棚中根本没有像现在的企业一样,有各种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旧时,在没有规范制度约束的匠人,每到一家服务,便将自己从师傅处学来的规矩用到平时操作上,与雇主对雇工的要求不谋而合。同样,师傅的言传身教也影响到徒弟,良好的传承方式规范了匠人的行为。在企业运行时,雇主也有一定的方法,来规范和修正匠人的行为。比如,捞纸工在一天工作即将结束时需要清槽(即:将每天的槽底纸浆清抄到2.5市斤以内),在清槽时不仅速度慢,而且由于槽底纸浆有杂质,会降低纸的成品率,对匠人的效益来说,清槽不仅影响产量也影响质量。如果不清槽,却因纸浆中掺有纸药,必须要回笼,而每回笼一次就会产生1/4的纸浆流失。因此,清槽底是匠人的自觉行为,雇主最多只能采取一种将槽底纸浆挤干,过秤后报个数字,这个数字就自然形成对捞纸工的精神压力。所有工种的匠人将纸浆比作“猪油”,按照时价计算,宣纸纸浆价值比猪油价值要高,匠人们在日常工作时,以各种规范行为珍惜和节约纸浆,与雇主额要求也是暗合的。

宣纸行业中的各工种拜师学艺,俗称“学乖”。家长要找担保人,立“投师纸” 携糕点礼物登门拜师。师徒关系确立后,徒弟要自备主粮进驻到师傅家正式学艺。学徒在学艺同时,要为师傅做家务劳动和服侍茶饭,3年期满出师,有食无工(资),继续随师做工1年,谓“谢师”,此间师傅酌情给生活费。宣纸匠人无论学徒还是正式做工,与宣纸业主确定雇佣关系后,由业主提供伙食。每顿只提供大锅饭,一大碗腌菜、一大缸茶水等。条件稍好的业主提供个把时令蔬菜,每逢过节提供一个荤菜和定量酒水。其时,宣纸匠人的工资不是月结,而是以三节结算制,即每年的端午、中秋、春节,平时需要用钱可到老板处借取。

徒弟就在这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师傅的职业道德。同时,在每年纸业祭祖盛典中,由业主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六,带领就近的宣纸匠人到位于许湾的“蔡伦庙”进行祭奠活动,从中感性地获取蔡伦以及行业规范中的作用;其次是每年的九月十八,由业主设宴犒赏匠人,并广泛听取匠人对本作坊的远景和匠人待遇等方面的意见,这应该是徒弟们从理性方面获取其中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的一种方式。其三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纸业中规定散伙的时间,业主们在这一天犒赏匠人,并确定匠人们去留的日子。这一天无论匠人还是雇主都可以提出来年是否还能建立雇佣关系,如果雇主向某个匠人提出来,今年没赚到钱,来年可能要减产,匠人随之明白要被老板炒鱿鱼了。还有一种方式是,匠人提出有一个亲戚介绍到另一家企业去做,老板如果不愿意放此匠人走,就要仔细询问这一年中哪一点做得不够好,需要改进。这种雇佣关系确立方式较为和谐,无论去留的言谈举止都比较婉转,也很少谈及提高工资待遇的话题,因为当时的工资待遇几乎都一样,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自由调资的权利。

建国后,一般学徒6-8个月,讲求尊师爱徒,热情授艺,虚心学习,学习时间,根据授受者或工种情况而定。除了捞纸、晒纸、剪纸、碓皮等工种外,其余工种学制从几天到三五个月不等。大厂中,捞纸、晒纸、剪纸、碓皮等工种,徒弟拿学员工资,学徒期满,经工厂考核后上岗,大部分由师傅带着上岗,比如捞纸、晒纸二工种,师徒两人承包一帘槽。碓皮工师徒两人同在一个操作面工作。剪纸工则是师徒两人在一间房间内,分前后剪纸桌操作。新出师的学徒拿的是定岗工资,一般定二级工资,捞纸工能独立掌帘后,仍定位二级工资,到上个世纪80年代,掌帘工可享受浮动一级的待遇,即可拿到三级工资。晒纸工拿二级半工资。无论任何工种,逐步在本岗位上享受一定的劳保物品,比如捞纸工多长时间享受一双胶鞋,规定时间享受一条胶围腰;晒纸工规定时间享受一件长棉大衣、一条短裤及肥皂。其规定时间,初期时间间隔较长,后期稍微放宽。

在学徒工资待遇中,小厂相对复杂。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与大厂差不多,后由于不少乡镇开始开办宣纸厂,急需大量技术人员,当地一些回乡青年,寻找师傅学艺。一般有三种学徒方式:一是得到厂方非公开认可,交钱(物)给师傅偷学,一旦厂方不良反应较多时,便放弃学习,在传授技艺时,师傅不保守,完全由徒弟个人心智而定学艺时间,学成后自寻企业服务;二是没得到厂方认可,交钱(物)给师傅起早摸晚偷学,厂方关注时,徒弟退学,在传授技艺时,师傅不保守,完全由徒弟个人心智而决定其学艺时间,学成后自寻企业服务;三是有新开办的乡镇企业,见此偷学之风不减,由厂方负责收取学徒费,一半给师傅一半企业自留,规定学徒时间,学徒期满后,企业留用或由学员自寻就业。当时,一二种情况的徒弟均学艺不精,在一些企业中就业后,需挂靠一个师傅,边学边干。

三、人员配置

由于宣纸技艺有100多道工序,从投料到成品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一直以来,除了原料加工环节,每一位技艺持有者都能交叉操作外,其余都有明确分工。按照传统的分工,大致可分为:鞭草(皮)工、洗草(皮)工、蒸煮工、袋料工、皮草台(选草、选皮工)、做料工、调皮工、碓草工、捞纸工、晒纸工、剪纸工、杂工(含烧焙、踩碓等),其中捞纸工、晒纸工、剪纸工、调皮工一直是宣纸操作的核心技艺,也就是正儿八经的匠人,尽管工作的环境不一样,却有着严格的师承关系,也一直以家族传承为主,秉承“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婿”的传承关系,而其它技艺如蒸煮、做料也由家族传承为主,由于技艺难度不太高,不需要有严格的师承关系,皮草台以女工为主,传统的作业方式是由女工到纸坊领料,带回家做,因此这个环节不记录在纸坊人数。鞭草(皮)工、洗草(皮)工、袋料工、杂工(含烧焙、踩碓等)等工种由外乡人担任,一般以逃荒到纸乡的身强力壮者担任。而原料工则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加工,刨去此项不算在内,一般一个纸坊从燎草、燎皮投入生产,一帘槽的人员配置以12个半人至13人,即:做料工1人、调皮工1人、捞纸工2人、晒纸工2人、剪纸工1人、碓草工1/4人、鞭草(皮)工1/2人、洗草(皮)工1/2人、蒸煮工1/2人、袋料工1人、杂工(含烧焙、踩碓等)3人。通常一个纸坊最好是四帘槽,人员分工最为紧凑合理,比如蒸煮工可以配两人,既可以合作,也不浪费人员,如果碓草是由机碓或水碓操作,可一人管四个碓,不浪费人力。如果采用人工踩碓,一人踩一个碓,顺带掌握管理本碓。烧焙工在烧焙时,如用煤烧,可以一人烧四条焙,如用木材烧,一人烧一条焙,顺带为抄纸工冬天换热水 。如果一个纸坊为四帘槽,那么人员可由51人组成,即工人50人,加上一个管棚,这种人员配置办法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才逐步放开。

1951年,泾县成立泾县宣纸联营处,分别在乌溪关猫山、小岭许湾、汪义(宜)坑、元龙坑四地开办共5帘槽生产宣纸,办公地点在县城西门口,后迁至南门。期间,除了位于乌溪的一厂将皮草台人员逐步纳入厂里计算外,其余生产部仍使用老的人员配置办法。1954年,开始进行公私合营,将位于小岭生产部的纸槽拆并至乌溪,技工和办公人员也迁并入乌溪,南门只保留一个办事处 ,统一人员配置。同年,泾县发生特大洪灾,洪灾过后,国家轻工业部有造纸专家团到泾县考察宣纸生产情况,专家团队中均为机械造纸专家,一致提出宣纸部分工艺可改进。从1957年开始,逐步引进打浆机等机械,逐步不加工燎皮,直接将皮料进行浸泡后蒸煮,漂白工艺由天然漂白到加漂白粉追漂,到直接加漂白粉漂白,加工周期大大缩短,人员分配也开始出现变化。80年代,大工业生产线的人员开始重新配置。比如:鞭草工、蒸煮工、皮草台、漂皮工、碾草工、打浆工、扫平筛、弹帘工、捞纸工、放料工、扳榨工、放槽工、晒纸工、烧焙工、剪纸工等,分工的细化使工人的强度相对降低。无论何种人员配置,不同时期在各工种中不断涌现出技艺超群者,这些技艺超群的人,一般还是从捞纸工、晒纸工、剪纸工、原料工这四个大环节中遴选。

四、计酬方式

付酬多寡直接影响到该行业能否传承的体现之一,也是任何一个企业能否留得住人才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前,在正常生产时,剪纸工由交货数顺带将捞纸、晒纸、剪纸的计件数算好,根据计件单价算工资,调皮工则由每天消耗数算出调皮总数,其它人员的工资按照出勤率,计固定工资收入,一般来说,袋料工、做料工的工资与服务纸槽的抬帘工工资相当,蒸煮工较高按多少钱一锅计算工资,比捞纸工稍高,最高是调皮工。民国初期技术熟练工月薪10元左右,所有人员工资总额和原料成本纳入每刀宣纸中,不超过一元。民国后期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开始按照大米计算工资,每月工头(管棚)300斤大米,工人80-100斤,每月吃犒两次(每月初一、十五每人半斤猪肉、半斤豆腐、半斤烧酒,按照人员配额,购进肉、豆腐总和,酒则按照人头分配)医药费自理,误工不发工资,死亡亦无定额抚恤。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还是按照建国前的方式计酬,后期采取综合考评,进行定级,按照国家统一方式发放级别工资。初期,几乎所有的企业均没有固定的劳保福利,当时的工矿企业身患职业病的不少,工伤事故发生频率也较高。1964年,泾县人委会遵照省经委等7部门《关于从事有毒有害工种实行保健食品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有毒有害、放射线、矽尘、高温作业的工人供应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分三等:甲等每人每月猪肉1.75公斤、鸡蛋0.75公斤、菜油0.25公斤,糖0.5公斤;乙等每月猪肉1.5公斤、鸡蛋0.5公斤、菜油0.25公斤,糖0.5公斤;丙等每人每月猪肉1.25公斤、鸡蛋0.25公斤、菜油0.25公斤,糖0.5公斤。并规定热处理、捞纸工享受乙级,其它工种参照执行。

当时的宣纸行业,除对公职人员进行支付工资外,按规定进行定量供应蔬菜、粮食、柴、食油、猪肉、食盐、黄烟、衣被及日用品(牙刷、毛巾、牙粉等)。泾县宣纸厂定期对职工食堂进行盘点,盘点后向职工公开,让所有职工在食堂免费吃一顿,有规定的荤素搭配,后期改为职工到食堂领取荤菜,此做法被称为“伙食尾子”。

五、结语

宣纸行业在泾县传承,其模式就有多种多样,尽管一直以来各企业情况有所不同,但传承脉络一直相连,由此,由宣纸技艺在泾县传承而丰富了泾县人的文化生活。目前,泾县从事一线宣纸生产的人员大多在40岁以上,技艺传承危机显露无疑。同时,因宣纸企业投资相对少,产业准入门槛相对底,一些宣纸或类宣纸企业纷纷以各种面目出现,造成宣纸技术工人尤为紧俏,在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宣纸艺人中传统职业道德教育和保持的缺失,职业操守和基本伦理的变化,成为这个行业中较为尖锐的矛盾。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