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古籍砚墨见证文教昌盛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06 16:09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地理单元,古徽州府域(含一府六县)有着水墨画般的灵山秀水、田园风光,更诞生了“程朱理学”“新安画派”等文化源流,在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开一代风气之先。从建筑、科技、教育到徽商、贤达,浓缩了农耕文明精华的徽州文化,正日益成为国人的精神原乡。

镇馆之宝——宋代“文府墨”

如今,行政意义上的徽州府域早已不复存在。但2008年开馆的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徽州文化的窗口。“博物馆馆藏丰富,收藏有陶瓷、砚台、徽墨、书画、徽州三雕、青铜器、玉器、杂项、古籍图书、徽州文书等各种文物近10万件(册)”,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姚昱波说。

全面体现徽州文化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迎宾大道,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安徽省第二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全面体现徽州文化的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馆舍建筑以‘天人合一’为主导思想,是一组以徽州文化为基本内容、徽州地理山水为背景、徽州建筑风格为基调的多功能综合建筑及徽派风景园林”,姚昱波介绍道。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63年成立的“徽州地区博物馆”。1987年黄山市成立后,徽州地区博物馆更名为“黄山市博物馆”,时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直至2008年1月,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馆”成立,原黄山市博物馆和黄山市文物商店成建制并入,更名为“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基本陈列为《徽州人与徽州文化》,分为“走进徽州、天下徽商、礼仪徽州、徽州建筑、徽州艺术、徽州科技”六个部分,另设有两个临时展厅。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光点标注的“古徽州府域图”,除涵盖现有的安徽省黄山市外,还包括划归本省宣城市的绩溪县和划入江西省的婺源县。

在第一展厅《走进徽州》里,展出的是徽州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瓷器等艺术精品,其中一件明代的法华三彩荷叶形瓷枕造型格外别致、生动。瓷枕分两部分,上部呈荷叶状,底座长方形,荷叶由两山石支撑,间以荷花装饰。胎体厚重,有裂纹,通体施黄绿紫釉法华三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另一件狮形枕,通体施青白釉,枕上釉面斑驳,枕面下呈卧狮形,神态可掬,妙趣横生。博物馆中,还有不少越国的青铜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古籍砚墨见证文教昌盛

“人文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文化的圣地,徽州是享誉全国的礼仪之邦和人文望郡,也是宋代以来中国理学的重要源头和实践地。其中,理学大儒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以阐述儒家纲常伦理的合理性为己任,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徽州地区也有了“东南邹鲁”的美誉。

得益于历代先贤的教化,徽州社会风气历来崇文好儒,百姓尊奉“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特别是宋室南迁以后,徽州地区文教更趋昌盛,书院私塾遍布城乡,出现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文化盛况。明清科举制下,徽州地区诞生了16名文武状元,占全国总数的1/10,其中仅休宁一县就出了13名状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状元县”。到了近代,徽州府属各县的私塾与村庄比例也居高不下,最高可达3/4以上。

文教兴盛,使得徽州地区不仅名人辈出,还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物典籍。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近10万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34件,二级文物144件,三级文物3913件,古籍近5万册,契约文书近3万份。“文献之邦”“文物之海”的称谓名副其实。歙(sh)砚、徽墨、徽州文献是馆内的特色藏品。

位于博物馆二层的展厅里,一方已分为两段的墨石静静躺在盒中,上面的“文府”二字清晰可见,这就是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宋代“文府墨”,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文府墨为北宋时期制作,1978年出土时,已在水中浸泡多年而不损,十分罕见。”博物馆讲解员张莉婷说。

文化的繁荣同样体现在书画艺术上,徽州地区的新安画派可谓独树一帜。新安江清澈妩媚,千回百转于崇山峻岭之间,构成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新安大好山水也为当地画家提供了绝好的绘画范本,并在画家渐江笔下达至高峰。博物馆内,数十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展现了新安画派追求疏淡、清逸、冷寂的阴柔之美,创作技法上侧重以线造型,大量使用块状结构而极少渲染的特点,体现了画家师法自然、以画明志的内心情感。

建筑工艺折射徽商繁荣

博物馆第二展厅的《天下徽商》部分,一座雕塑生动地再现了徽商远离家乡创业的离愁别绪:男子登船将驶向远方经商,拱手向岸边的妻子作别,妻子依依难舍、盼君早归之情溢于言表,令观者为之动容。当地一首民谣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商创业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但徽商的繁荣也造就了“无徽不成镇”的辉煌,并直接促进了徽派古村落、建筑和工艺的发达。

“七分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与庄园”,徽州人经商多的客观原因是徽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口众多。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300多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在全国各大商人集团中,徽商居首位。在高峰时期,徽州成年男子中,经商者占到70%。“徽商在外经营茶、盐、木、典当等各种行业,足迹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他们在外闯荡多年,团结互助,多数又荣归故里,修屋置产,光耀门楣,这也符合古人衣锦还乡的传统。”张莉婷说。

在《徽州建筑》展厅内,徽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如西递、宏村、龙川等均以模型形式展现。这些古村落除了与自然山水融合为一,还蕴藏着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粉墙黛瓦上,巍巍马头墙。明堂开天井,四水俱归堂。”作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马头墙俗称“封火墙”,始建于明代,分为鹊尾式、坐斗式和坐吻式。史载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何歆任徽州知府。鉴于当地火患频繁,殃及近邻,他以每五户人家为一伍,共同出资砌火墙以阻止火势蔓延,一月之内就建造了数千道,效果明显。此后,家家户户开始独立建造,并对封火墙美化造型如高昂的马头,故有此名。

徽派建筑的精致,还体现在以“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为代表的雕刻技艺上。在博物馆展厅中,有两“捆”以石墩形式呈现的《石雕竹子》,每捆均由雕刻成的粗细不一的石竹组成,上面“铺”以光滑的石垫,并以雕刻出的石绳作捆绑状,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当地有一种说法叫“是图必有意,是意必吉祥”,“徽州三雕”在构图上注意变化和透视效果,内容上注重整体性和情景性,处处体现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徽州文化以新安山水为依托,以徽州人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以徽商经济为基础,奠基于隋唐,崛起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影响于当今。一座徽州文化博物馆,给了人们管窥徽州文化魅力的空间,也让观者感受到内心的宁静祥和。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