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派徽墨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6-08 16:34

宋宣和至清道光年间,徽州地区一直是中国的墨都。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徽州卷入战局。许多地方成为焦土,殃及墨业。宣统元年出版的《墨林载笔》中载:“第自兵燹以来,造之墨家多半无力,即有重创斯业者,选材计功多不考究,几有‘易水无良工’之叹……”为避战乱兵燹,徽州制墨家背井离乡,辗转沪上,寻求生计,以重振墨业。

1843年上海开埠,国内特别是江南地区一大批文人、政客、书画家即被上海商业繁荣、人文荟萃所吸引,纷纷迁徙入沪。都市经济文化的多元需求,刺激了上海书画市场的崛起、兴旺。传统的制墨技艺与时尚的海派文化不期而遇,为徽墨生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同治三年,曹素功六世孙尧千举家来沪,在南市开设艺粟斋尧记墨庄。同治八年,婺源制墨家詹大有后裔在上海小东门点烟制墨。光绪三年,胡开文八房五世孙,在上海开设广户氏胡开文墨庄。与此同时,查二妙堂、胡汉文、詹奎元、何振山等一批工匠,从异乡来上海开设笔墨庄。海纳百川的上海,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沃土,一时,上海滩制墨业如雨后春笋,上海名副其实地成为晚清民国的制墨中心。

徽墨的重振雄风吸引了一大批寓居的文人,书画名宿,如海上画派领袖任伯年、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等,他们与墨庄联手,参与设计制作徽墨,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一批具有海派特色的徽墨应运而生。

海派徽墨吸收和融合海派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精髓,在墨模雕刻方面,充分运用“平底浅浮雕”技术,镂刻细致,造型逼真,神韵毕现。在墨锭设色方面,去繁缛而取简易,以装饰性为基调,凸显墨韵气息。海派徽墨用料考究,形式多样,墨面或诗情画意、情趣盎然,或金石气韵、古朴雄浑,体现出“方寸之地,气象万千”的内涵。如任伯年“名花十二客”墨,以花拟人,高洁雅致;钱慧安的“提梁”集锦丛墨,以吉祥瑞兽为主题,所绘鹤、孔雀、鹿、象、狮、虎、飞禽等栩栩如生、逼真传神;吴昌硕“水仙”“寒香”墨,构图奇特、色彩浓郁、笔墨淋漓,加以金石书法入画,线条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古朴,融诗书画为一体,给人以视觉享受。

作为一个特定的艺术门类,海派徽墨制作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它给海派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内涵,也推动了海派书画业的繁荣。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