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非遗中国:宣笔制作技艺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1-26 09:15

宣笔制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名将蒙恬南下伐楚,途经中山(今宣城市一带),见山中兔肥毫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逮兔取毫,以竹为管制笔,世称“蒙恬笔”。蒙恬笔亦称“秦笔”。隋开元九年,宛陵改称宣州,遂改称秦笔为宣笔。

宣笔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主要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用途来选择兔毛、羊毛、黄狼尾毛、石獾毛、山羊毛、香狸鬃等为毫,经过选料、脱脂、水盒、修毛、装套、刻字等六大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而精心加工制成。

2008年6月7日,宣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笔历史

文房四宝之首的宣笔,其制作技艺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笔原产地为我市宣州区和泾县,以选毫精良、制作精密而著称,具有装模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四德之美的独特风格。自唐、宋以来,宣笔以其厚重的底蕴和独有的魅力,一直备受刘海粟、李可染、吴作人、陈大羽等历代著名书画大师和文人墨客的赞誉。

宣笔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据唐代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奉命南下伐楚,途经中山地区,见此地兔肥毛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逮兔取豪,以竹为管制笔,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毛笔,世称“蒙恬笔”。司马迁《史记》记载“蒙恬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蒙恬笔亦称“秦笔”。隋开皇九年(589),宛陵改称宣州,遂改秦笔为宣笔。

汉代纸的发明,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有兔毛,还有羊毛、狸毛、狼毛等,笔身装饰也十分考究。魏晋时期,宣笔制作基本传承汉制风格。唐代是宣笔发展的鼎盛时期,宣州一举而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并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作为“贡品”献奉朝廷。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紫毫笔》称赞:“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尤其唐代宣州制笔名家诸葛氏、陈氏二族的制笔技艺,更是名扬神州,世谓珍品,争相求购。宋代宣笔制作技艺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宣州制笔世家诸葛氏所创制的“无心散卓笔”,有“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梅圣俞语),“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欧阳修语)之美誉。

宋末元初,由于战乱频繁,朝廷偏安,宣笔技工四处逃难,宣笔制作一度衰落。直到明清时期,宣笔技艺才逐渐恢复生产,重新得到广泛传播。

宣城境内“崇山箐密,林木古茂”,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竹种资源、优良的兽类毛料为制作传统宣笔奠定了独特的自然优势,为宣笔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可靠而纯正的原材料来源,从而确保了中国传统宣笔的卓越品质。

宣笔制作过程

宣笔制作需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技艺极为复杂。

宣笔等级

宣笔一般按制作原料和弹性强弱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大类,笔管以竹、木、牛角、瓷、象牙等为主,讲究“心圆管直”。雕刻简洁、清丽,不事繁缛。装潢亦有高、中、低档之分。

宣笔种类

软毫即选用弹性弱、硬度低的柔性毛,如羊毫、鸡毫、胎毛等制成。其笔质柔软,摄墨量大,使用时婉转、圆润、灵活、锋毫便于铺开,笔画丰满。根据用途有楂笔、斗笔、提笔、联笔、屏笔,大楷、中楷、小楷、精工等品种。

硬毫即选用硬度和弹性较强的刚性毛制成的笔。其锋毫刚硬,弹性较足,下按不易瘫弯,起提又易复挺,落纸锋芒显露,枯湿燥润变化分明,点画瘦劲、锐利、峻峭,结体之势格外精神跳跃。一般适宜于小楷和草书,牵丝线条粗细匀称。硬毫因用材不同,有“紫毫”、“狼毫”和“鼠须”等品种。

兼毫是相对纯毫而言(软毫、硬毫)。兼毫是用羊毛和兔毛或羊毛与狼毫两种毛配置而成,又称“二毫笔”,是介于软、硬两毫之间的中性笔,其软硬适中,刚柔相济。有偏硬、偏软几个类别。偏硬有“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偏软有“三紫七羊”、“二紫八羊”等。

宣笔特点

宣笔柔韧相宜,笔匀基固,书写流畅,收发自如,既能蓄墨又不肥滞。长锋软毫质软丰腴而不肥厚,转锋灵活,能收能放,刚柔相济;紫毫则锋利挺劲且不失柔转,既易着力又便掌握;狼毫笔发墨均匀流畅,硬中破软,笔道挺劲;兼毫笔更是宜书宜画,软硬兼宜。

宣笔传说

据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和王翦南下伐楚时,路过中山地区(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载,中山地区,宣州区、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用它制造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即紫毫笔。这种以中山兔毫所制秦笔,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所以蒙恬也被后人尊称为制笔的祖师。

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形成尖、圆、齐、健四德具全的独特风格。从魏晋到唐宋,一直被列为贡品。特别是宣笔中的兔毫(即紫毫)极受书画名家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宣城时,曾赋诗咏叹宣笔的精致。诗日:“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2008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宣笔制作技艺”名录其中,这是继中国“宣纸制作技艺”之后,又一文房珍品被选为国家“非遗”名录。

技艺传承

代表性传承人有张苏(国家级)、张文年(省级)、佘征军(省级)、孙凤珍(市级)。

宣笔制作技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文年;其父张苏是一代宣笔大师。张苏将制笔技艺直接传承给了他儿子张文年,也直接传承给了他妻子及儿媳孙晓琴。张文年告诉记者,父亲张苏13岁学艺,一生视笔如命。几十年来每天伏案,每道工艺上他都严格把关,亲自检验。宣笔因此得到刘海粟、李可染、吴作人、陈大羽、萧娴、武中奇等众多书画大师的高度赞誉和推崇。著名书画家、康有为先生的入室弟子萧娴对宣笔有“万毫齐力,四德俱全”(“四德”即“尖、圆、齐、健”)的评价,这也成为现任宣笔制作严格的衡量标准。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