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脂砚墨光红丝腻 ——吴大澂鉴藏红丝砚品赏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12-29 08:55

红丝砚,是我国历史名砚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种石砚。它是指以开采于山东青州、临朐的红丝石制作的砚,因其色红黄相间而又有或红或黄的丝纹而得名。唐宋时期,红丝砚以质地温润细腻、色彩鲜艳华丽、纹理奇特多姿的显著特点,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众多文人墨客以诗辞赋铭予以高度赞美,称其为砚中之极品。但到了宋末,由于资源稀少,加之受开采条件所限,红丝砚渐被澄泥砚所取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新中国成立后,受日本红丝砚爱好者的影响,临朐县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恢复红丝石的开采和制作,才使得红丝砚重新面世。

本文介绍一方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学者、书画家吴大澂所鉴藏的红丝砚,与读者共赏。

此方红丝砚略呈椭圆形,厚实淳朴,长12厘米,宽11厘米,厚2.6厘米。石质莹润如玉,“其声清越,锵若金石”。制砚匠师根据砚石的自然形状,顺其回旋迂曲的纹理,随形就纹开墨堂,雕饰简洁,纹彩益显。巧妙地处理了纹理与造型、纹理与砚池、纹理与图案雕刻间的关系。砚面中间微凹为砚堂,外无砚堤,首部不凿池;顶部饰雕一串葡萄,葡萄颗粒饱满,叶面翻卷,葡萄藤须虬曲飘荡,似乎被一阵清风掠过,刀法洗练简洁,栩栩如生,富有动感。底色为最受石友推崇的枣红色,鲜艳明丽;黄色旋花纹理,美妙天成,生动奇巧,或谓“女娲补天”,或曰“美女翩舞”,或言“龙凤呈祥”,千姿百态,引人遐思。砚背面纹路明显,一半为纯净的紫红色,一半为红底黄刷丝纹,斜线相交处成一天然分界线。砚底下部有点点似墨迹的黑斑,行家称“墨雨”。与其说墨雨是红丝石的瑕疵,毋宁说它为红丝石独有色斑。正所谓“石号红丝唐人贵,一池墨雨天花坠”。它与红、黄相间的石面交相辉映,使砚背色彩更加和谐、沉稳、素雅。

值得注意的是,在砚背红黄交界线上,篆刻有右读直下“愙斋鉴藏”四字阳文方章一枚,印面长2.3厘米,宽2.1厘米,字径1.1厘米。其中“鉴藏”二字虽略有残损,但不碍于辨读品识。

愙斋乃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晚年之号。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他一生酷爱金石学,为官所得俸禄几乎全用于购买与收藏文物古器,“愙斋”之号也源于他所收藏的商周时期的“愙鼎”。他“有所见,辄手摹之,或图其形,存箧笥,积久得百数十器,编《恒轩吉金录》若干卷”,并著有《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愙斋集古录》等。他热衷访碑,擅长精拓,精于篆刻,西泠印社创始人、海派篆刻家吴昌硕曾得益过吴大澂的指点。他还擅长将实物与古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对古文字有很深的造诣,著有《说文古籀补》十四卷、《附录》一卷、《字说》等。吴大澂书法雄奇超迈,尤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

吴大澂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和诗人,善画山水、花卉,用笔秀逸,尝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临黄易访碑图等,形神俱似,气韵浑成。他的诗风敦厚温柔,淳朴雅致,著有《愙斋诗存》九卷。

吴大澂所鉴藏这方红丝砚,艳丽沉稳,包浆自然,系清代之物。从砚石质地与色彩推定,它取材于山东临朐的红丝石。用料上乘,色彩美观,雕刻精良,质润纹美,可谓“脂砚墨光红丝腻”。此方红丝砚体型虽不大,但作为“文房四宝”中的把玩之物,玲珑娇小,高贵典雅,融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无怪乎被吴大澂这位金石名家所青睐、所珍藏。吴大澂曾为他所收藏的一方透背鱼脑冻砚作砚铭,其中“不雕之璞,是谓良玉,不雨而润,是谓良田”、“朱霞在天半,白云与之俱”、“其声如木,其润如玉”、“如月初晕,若烟在空”等句也可为此红丝砚之写照。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