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制砚传人匠心独具雕春秋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12-15 08:40

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郑寒在雕刻砚台。本报记者 潘成 摄 本报记者 殷骁

“这方砚汲取了壁画和彩塑元素,是我从敦煌采风回来后的新作,也是我迄今为止耗时最长、创作最辛苦、规格最大的一件作品。”12月6日,省工艺美术大师、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郑寒,向记者介绍了一方歙砚作品《敦煌遗韵》时说。

在这方砚上,郑寒巧妙运用半圆雕、浮雕、线刻、薄意刻等手法,将主要人物的神圣庄严与万千仪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于点缀的如意祥云等细节,也处理得极为细致。整件作品,把人带回神秘、悠远的敦煌文明之中。

从小热爱美术的郑寒,学过国画、做过戏曲美工,最终投身于歙砚事业,是因为儿时的记忆被唤醒。 “我家旁边的祠堂里,就有很多木雕、石雕、砖雕构件,小时候经常见到。看到师傅制砚,我一下想到了当时的场景,感觉很亲切。 ”此后,郑寒师从当地砚雕大师方见尘学习制砚。与其他学生不同,不乏奇思妙想的他,喜欢与方老师切磋制砚技艺。

1982年,年仅19岁的郑寒首次独立设计、制作了名为“蓬莱仙岛”的砚台,在业界崭露头角。随着他的制砚技术日益精进,他意识到传统的歙砚题材、图案及式样都必须有所突破创新。“手艺好学,创意难想。要想雕出别人没雕过的作品,构思和表达方式还要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绝非易事。 ”郑寒坦言,制作《蓬莱仙岛》时,自己更多的是为了炫技,在雕功上不遗余力,作品的艺术深度却很有限。为了创新,他开始海量阅读,刻苦钻研其他工艺美术技艺,并外出采风,博采众长。

1997年,他制作的“黄山胜迹印痕砚”,作为国礼赠送日本。这方砚主打“印章”牌,72枚造型各异的金石篆刻印章分布于全砚6个面上,体现黄山的72座峰,背面则以镂空雕法塑造了迎客松形象。为了雕刻这方砚,3个多月时间,郑寒足不出户,每天埋头工作十几个小时,以老练的刀法、惊人的耐心和毅力,克服诸多难题,按时完工。 2004年,郑寒制作的“中国龙砚”,作为国礼赠送法国。 2008年,他为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制作“天圆地方砚”时,创造性地将黄山市两大“非遗”项目——歙砚与万安罗盘相结合,做出这方被业内人士称为“绝配”的精美砚台。

十一年,三件国礼级力作,让郑寒声名远播。最近,他从外地收集不少石料,尝试用歙砚技法探索创作。 “回过头来看旧作,感觉还可以做得更好。艺无止境,我还要继续探索。”郑寒说。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