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徽墨之祖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11-17 10:05

天宝之乱,墨法不绝。唐末有个叫王君德的,所制之墨,时人当作传家宝珍藏。王君德制墨法,配药剂上有所革新,用了醋、石榴皮、水牛角屑,又用梣木皮、皂角、胆矾、马鞭草四物。

在唐末乃至历代各朝中最负盛名的制墨师奚超、奚廷珪父子祖居易州。后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见此地松林茂密、溪水清澈,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奚氏父子刻苦钻研制墨技艺,选用松烟一斤,珍珠、玉屑、冰片各一两,和以生漆,捣十万杵,比韦诞多七万杵,终制成丰肌腻理,光泽如漆,万载存真的好墨,被称为奚墨,又叫珪墨。

李煜喜欢作诗绘画,歙州官员差人选了两块奚墨献上。后主一试,不沾不涩不滞不滑,光泽乌亮,芳香四溢,连声称赞。把奚廷珪召去,封为墨务官,赐姓李,加封奚墨为徽墨。所以到了宋代,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了墨中之精品,人称新安香墨。

有人偶误遗落一丸李超墨在水池里,怕是泡坏了,置之不顾。过了一个月,在池边饮酒,又掉下去一金器,只得令人打捞,同时捞出李墨,见光色不变,表里如新,其人方知李墨之性,自后宝爱藏之。常侍徐铉幼年尝得李超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与其弟二人共用,每天书写五千字,十年才用完。据记载,李墨由于质地致密,磨处边际有刃,可以裁纸,甚至能削木。

赵宋灭南唐时,掠得大量李墨,舟载车装。有些曾用来摹拓《淳化阁帖》,有些用来漆饰大相国寺门楼及其他宫殿。读书人都觉得可惜,暴殄天物。

有大臣幸运得到宋仁宗赏赐的一锭李超所制之墨,蔡襄得到李廷珪所制之墨。那位大臣知道李廷珪墨宝贵,不知李超为何人,蔡襄使计交换了。宴会完毕,二人骑马从内门出皇宫,分手时,蔡襄马上拱手长揖,得意地说道:“你该不知道吧?廷珪只是李超的儿子……”

黄庭坚善书法,世间爱其书者,争相以好纸好墨求换,常常带来盛满好纸好墨等物品的古色古香的囊袋。一日,苏东坡见到一个锦囊,伸手探取,见是半挺李廷珪侄子李承晏的墨,急忙夺下。到了宋代,李墨存留无几,因而苏轼见后方才生了夺爱之心。李承晏所制名墨,如是完整的真品,时有人愿以自藏王羲之的真迹与之相易。

宋代有不少制墨大家,譬如潘谷,手艺高明,善于制墨。他的墨用胶少而且遇湿不败,香彻肌骨,磨研至尽香气不衰。当时高丽、新罗的墨,烟极轻极细,可惜掺胶不当。潘谷把这种墨捣碎,再适当入胶,重新制出上等的墨,既黑且光,如犀牛角般细腻滑润。孟元老说东京相国寺市上,潘谷的墨是大家争购的抢手货。潘墨太过精美,苏轼都不敢轻易使用。

苏轼敬重潘谷,称其为“潘翁”,后敬誉为“墨仙”。其人放浪形骸有六朝遗风,负囊售墨,遇穷困的读书人,他则少取钱帛或不取,慷慨赠予。临终前,烧掉欠他墨钱的借据。潘谷验墨法尤为传神,摸索便知精粗。黄庭坚曾取藏墨示之,潘谷隔锦囊摸摸,说是李承晏的软剂墨。又辨认出他自己二十年前所造之墨,并且感叹现在自己精力已不够,制不出这等好墨了。后来潘谷因醉酒坠井而死,与诗仙李白如出一辙。据说没找到尸体,大概如墨一般与水化去吧。

墨仙已乘黄鹤去,古井青苔空悠悠。

张岱癖茶,潘谷癖墨,前不见古人。

苏轼自己也制墨,曾引起火灾。这一天是元符二年腊月二十三日。苏轼自己说:“墨灶火大发,几焚屋,救灭。遂罢作墨。”苏东坡时年六十二岁,被贬海南已两年多了。苏轼所制之墨自称为“海南松烟东坡法墨”。其墨凝固不好,坚硬度也不够,权遣岑寂之生。有个叫潘衡的人自言得了苏轼墨法。苏过大笑,谓“先人安得有法”。好在衡墨颇佳,没有辱没苏学士声名。

古墨皆松烟,李廷珪开始兼用桐油。取烟法,松烟取远,油烟取近。宋中期,制墨工匠更以石油、麻油、脂油取烟制墨,其法日臻完善,墨质亦佳。李廷珪是松烟墨集大成者,也是油烟墨的开创者。

松烟制墨法历千余年。松材不能用普通松木,要选经百年之久甚至历经几百年风霜的古松。经年累月大量砍伐松树,产墨区大片大片的古松林被毁。沈括生活的时代,齐鲁间松林尽伐,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伐。很多地方,只有十余岁的松木。这也是元明后,松烟制墨逐渐消亡的一个原因。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