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郑寒和他的歙砚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6-23 14:46

省非遗研究会成立那天,郑寒从黄山赶到合肥,并给我带了一册他新近出版的《玉石之间》。我和郑寒认识已有很多年了,只是很少往来,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种。但只要有事,不论是我找他还是他找我,都会尽力帮忙解决。

2008年10月的一天,黄山市非遗办主任汪翔带着郑寒来到我的办公室,向我郑重介绍了郑寒的情况和作品。我当时兼任全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负责向文化部推荐我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认真看了郑寒的上报材料和他创作的歙砚作品照片,当即表态一定积极向文化部推荐。后经专家组评议,一致同意将郑寒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上报文化部。2009年,郑寒成为我省第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

郑寒的家在歙县唐里村。他的家乡曾出过方增威、方钦树和方见尘等书画砚雕名人。其中方见尘对他的影响特别大。方见尘素有“中国砚雕第一刀”、“徽州奇人”、“唐寅再世”、“刀笔鬼杰”之誉。其代表作《嫦娥奔月》、《新安览胜》、《大佛砚》被胡子昂、胡厥文等有识之士誉之为国宝。刘海粟先生曾见之《黄岳奇观》作品,激动不已,欣然命笔题写“国之瑰宝”。因而也就有了“一千年出一个唐伯虎,三百年出一个方见尘”一说。郑寒在读中学时,经校长方钦淦的推荐,拜方钦树、方见尘父子为师,从此走上了砚雕之路。

古代文人画讲究“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郑寒在吃透了这句话的含义后,觉得砚雕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山水画图式的砚雕作品,是砚雕艺术家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的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是砚雕艺术家在砚石上深层次凸显艺术的心声与情怀。”有了这样的理念,郑寒在制砚的过程中,每次运刀时,是多刻还是少刻,是保留还是剔除,都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和细致的处理,最终使作品呈现出疏密有致、强弱有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不仅需要设计雕刻者对石料的质地、特点、纹理有透彻的了解,而且还要独辟蹊径,生发出与众不同的构想,要做到这一点,对设计和雕刻者的要求就更高了。

郑寒对制砚所使用的原材料要求很讲究,每次选料和进料,他都亲赴原产地精心挑选。郑寒深知,要使一块石料产生艺术价值,石料本身的自然品质是前提,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材施艺”。郑寒极其善于利用砚石上的自然肌理、色彩加以构思,其结果不是锦上添花,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常有惊人的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寒以刻刀作笔,在石料原有的天然形状基础上,找到歙砚那独有的文化韵味和心神贯注在砚石上运刀作画的美妙感觉,形成了一块块独具特色的自然砚形。创作出来的砚雕作品在艺术品位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7年,他制作的歙砚《黄山胜迹印痕砚》被国家外交部礼宾司选作李鹏总理赠送日本明仁天皇的国礼。2004年制作的歙砚《翰墨清远》作为胡锦涛主席的礼品,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2008年,他的歙砚《天圆地方罗盘砚》被选作黄山市政府赠送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主席的礼品。因而,郑寒又有着“中国第一国礼砚雕家”的美誉。

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在欣赏汪顺清的砚雕作品之后,都留下了“刀法精湛,妙在传神”、“返璞归真,神游于艺”、“构思巧妙精致,刀法简练流畅”、“创意擅用石型、俏色,作品文气凝重、古朴”、“灵感出人意料,功夫令人叹绝”等高度评价。

郑寒不善言谈,却精于用刻刀与砚石对话。作为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寒有着令人折服的创作——方寸砚台,无限新意;还有让人仰慕的风范——率性生活,真我人生。省非遗研究会成立大会结束后,郑寒来向我告别,欢迎我再次到他的工作室去坐客。我说,期待着你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精品。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