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年徽墨助力中国书画艺术传承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10-14 10:00

三排桐油盏整齐排列,火苗在暗室里摇曳,一缕缕青烟升腾,在上方盖碗的收集网中变成制墨最重要的原材料——桐油烟灰。这种古法练烟的方式已十分罕见,在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德胜的工坊里,记者见证了全过程。

笔、墨、纸、砚是中国文房四宝,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的“徽墨”是文人墨客的挚爱,有着“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历史上制墨匠人云集的歙县,其产出的徽墨更称得上是其中的瑰宝。

练烟,是徽墨制作第一关。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碳素墨水、墨汁渐渐普及,传统的制墨工艺变得稀有。在项德胜看来,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不仅是制墨技法的传承,更是帮助当代书画艺术传世的一份责任。

项德胜解释说,对普通书画练习者而言,墨汁是很好的习作工具,但是它随着岁月流逝会逐渐变淡乃至消失,古代字画能传承几百上千年,墨的作用至关重要,“当今书画家如果想留下传世的作品,使用传统的松烟和油烟墨仍然必不可少”。

高级徽墨的配方非常讲究,其中不乏麝香、冰片、金箔等名贵材料,这并非“无故贴金”,每样材料都有其特殊价值:冰片不仅能够消解胶味,还能够防腐、防蛀;麝香能够加强穿透力,让墨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金箔则能让墨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独特的光泽。

“传统制墨有‘轻胶十万杵’的说法,不仅是用料讲究,制作工艺同样精细和繁琐,熬胶、制胚、锤墨、定型、描金等20多道工序都需要多年基本功的积淀,制好的墨光晾晒还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项德胜说。

在制作车间,制墨匠人程旋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记者,锤墨每一下都要打在点上,揉制墨锭动作要圆润,用力稍不匀称都不行。“看着不值钱,学会要三年。”程旋打趣说。

对于墨质的坚守,项德胜认为仅仅是继承,如果没有发展,还谈不上传承。正因如此,项德胜潜心研究墨模雕刻,在墨形上的创新达到了徽墨技艺的新高度。

不同于常见的方形墨锭,在项德胜的徽墨展示厅,记者看到了形状各异的徽墨,砚台、古琴、书案、花瓶、徽式马头墻……与“中国风”的巧妙结合,让徽墨在实用性之外,探索出观赏性与收藏性的新价值。

“墨模雕刻,就是用刀在木头上作画,而且画是立体的,还必须反向雕刻,这是最难之处和关键所在。”项德胜说。

与中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相比,项德胜欣慰的是,他的儿子项颂已经开始子承父业,学习制墨和墨模雕刻。而年轻人活跃的思维,比如网路销售、契合市场的设计理念,也为徽墨注入了新的活力。

“毕业后我原本也没有打算干这一行,但发现一旦钻进去,就很容易爱上,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把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精髓给拾起来。”项颂说。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