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那绿绿的松花石砚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26 15:39

 

 

翰典艺术馆收藏的康熙御铭松花石砚背面拓片。 

 翰典艺术馆收藏的康熙御铭松花石砚背面。  

翰典艺术馆收藏的康熙御铭松花石砚。

周同祥

我生长在吉林省长白山麓,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松花石砚的传说了。记得小时候喜欢画画,所幸的是邻居刘忠林先生就是画家,放了学第一件事就是去先生家学画。开始,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先生研墨,先生的砚台不大,浅绿色,有盖,很是朴素,现在看来那绿绿的砚台就是松花石砚了。

刘先生善画山水,研好的墨透着清香亮光,一会儿就变成满纸的远山近树,那时候觉得颇为神奇。

小时候给先生研磨的美好记忆,令我较早收藏松花石砚,藏品日增。我多次到松花石产地实地考察,并对所藏松花石砚仔细研究,撰写了多篇关于松花石砚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在民间的认知等文章,在网络上传播。

身居外地,思念家乡是人之常情。我思乡之时,常常观赏所收藏的松花石砚。由收藏松花石砚,又引发我关注、收藏其它名砚。

2009年,我在北京建立翰典艺术馆,馆藏历代精品古砚、古墨、汉代简牍,其中有清代松花石砚20多方。2011年6月4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文博研究专家张淑芬女士参观翰典艺术博物馆,兴致盎然地对馆藏砚品一一点评,特别是对馆藏的清代松花石砚珍品给予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国的砚台品种比较多,能叫出名的就有一百多种,端、歙、洮、澄“四大名砚”就不用说了,每个山清水秀、文风鼎盛的地方就会有各种石砚的流传。这和我们古代文人的家乡观念有一定关系,更多的是受地域环境和交通影响而就地取材。

我的家乡吉林,莽莽群山中竟然珍藏着旷世奇宝松花石——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区的浑江流域和松花江上游区域,形成于8.8亿年前,其色调丰富,以绿、紫、黄、驼青色居多,纹理奇特,质地坚实,温润如玉,发墨益笔,久视养眼。

据清宫档案记载,清朝康熙皇帝发现松花石质佳、色美,将其拔擢为宫廷砚材,命工匠雕琢成砚,御用和赏赐大臣。而此前松花石多为当地人磨刀之用。康熙皇帝亲撰《松花石制砚说》:“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垒垒,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有取作砺具者。朕见之,以为此良砚材也。命工度其小大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

此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成立了专门开采、运输、制作松花石砚的专司衙门,所制作的松花石砚,供皇帝御用和赏赐有功之臣。雍正和乾隆皇帝也极其推崇松花石砚。乾隆皇帝在钦定编纂的《西清砚谱》序言中道:“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绿色光润细腻,品埒端歙……”清代大臣们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松花石砚都奉为至宝。

据文献记载,清宫从大约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后开始琢制松花石砚,历经康、雍、乾三朝,制松花石砚数百方。而康、雍、乾三朝存世的仅120方砚,现在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民间几无。因此,存世的清宫制作松花石砚弥足珍贵。在近年知名拍卖会上拍的清宫制作松花石砚,均以几百万元成交。

2008年,我到北京定居后方静下心来专门研究中国砚台的发展史,尤其是清宫御制松花石砚的历史。

2015年初春,偶然的一次羊城邂逅真是让我欣喜若狂——一方康熙款松花石砚出现在我的面前!细观砚台色绿而刷丝纯净,正面水云环绕如凤,砚背琢刻铭文:“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阴刻康熙,阳刻御铭两印,字体清秀端正,印文规整爽利,与清宫馆藏康熙御制松花石砚如出一辙。砚配木匣,手书毛笔题签:“康熙款乌拉石砚居易堂清玩”字样。居易堂主为伊尔根觉罗·耆龄(1870年~1931年)。清代满族人也称松花江为“乌拉江”。当知为真品,我倾尽所有收入馆藏。

经查清史料知,伊尔根觉罗·耆龄,满洲正红旗人,字寿民,室名有居易堂、见山楼等,监生出身,藏书家。光绪三十二年后,历任商部右参议、农右参议、农工商部左丞、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直隶马兰镇总兵、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职。辛亥革命后,曾奉溥仪之命,和陈宝琛、宝熙、袁励准等人整理宫中收藏的古书和字画。编有《东陵日记》《消闲词》。

康熙款松花石砚,也称康熙御铭松花石砚,属于翰典艺术馆镇馆之宝,为收藏界关注。

2015年12月30日至2016年4月,“研兮归来——翰典艺术馆走进青州历代砚台展”在山东省青州博物馆举办;2016年4月29日,“研兮归来——翰典艺术馆砚乡高要历代精品砚台展”在肇庆市高要博物馆开幕。两次历代砚台展,均展出历代精品砚台200方,其中清代松花石砚4方,包括这方康熙御铭松花石砚。展览期间,康熙御铭松花石砚受到观众特别关注。

(本文作者周同祥,1969年生于吉林省汪清县。现为北京翰典艺术馆馆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砚研究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