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拥抱一体化,长三角“一家亲”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记者 魏来 何思 发表时间:12-28 14:56

编者按:

12月,冬意渐浓。记者走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发现,在这片“试验田”里,越来越多的行政藩篱被拆除。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亲如一家”的长三角人,正合力谱写“一体化”的新篇章。

办事,“家门口”就行

青浦企业要办吴江的执照,在这个窗口,不用离沪就能办好。如今,这样的窗口在长三角越来越多。

线上线下齐发力

上海市青浦区外青松公路6189号,这里是青浦区行政服务中心,也是该区设立的12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服务专窗办理点之一。

一进入办事大厅,数字化是给记者的第一感受。一楼正对门是总服务台,穿着印有“一网通办”橙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咨询的市民提供办事指引。服务台后方是一片放置了24台电脑的区域,还有3台打印机,方便来办事的人现场使用。四面挂在墙上的电子屏和放置在各个角落的易拉宝,显示着办事指南与相关公告。

“现在便捷多了,以前还要在窗口排队等着办事,现在只要在网上操作下,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及时问,填好之后给他们(工作人员)看一下就好了。”正在大厅办事的市民张女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与刻板印象不同,热情、亲切与人性化,是记者此行最大的感受。电子屏上显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服务专窗位于3楼。刚进入3楼大厅,自助一体机旁穿橙色马甲的工作人员便上前问道:“请问是办什么业务?”

对于服务专窗的工作成果,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科副科长李元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道:“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专窗是从2019年开始设立的,去年3月29日青浦颁发了首张‘长三角一体化’跨区通办营业执照。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办理了13家(企业的业务),其中涉及企业设立、变更登记等,涉及的地区有吴江也有嘉善。”

李元超补充道,对于示范区的居民和企业来说,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专窗带来的最直接的便利,即申请人无需到所要办理业务的异地登记机关,而在当地登记机关即可办理,“比如,青浦的企业要办一张吴江的执照,则无需到吴江,直接在青浦的长三角服务专窗办理即可”。

今年5月11日,上海美邑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模式成功领取了注册在青浦的营业执照。5月13日,上海石磊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在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专窗成功办理了跨省迁移手续,打造了“跨区通办”服务新样本。

李元超介绍道,今年在朱家角镇设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企业登记服务站和服务专窗,按照就近办理原则,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将“最多跑一次”升级为“就近跑一次”。服务站由专人负责,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咨询、审批协调等政务服务,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跨区通办”、“一窗发放”、“证照联办”等服务,实现“跨区通办”模式常态化专业化。

此外,“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也是今年的发力重点。记者注意到,在办事大厅外侧的西北面,有一栋一层楼高的建筑,门口标牌上显示“一网通办”、“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4小时自助服务”。目前自助大厅约180平米,配备“一网通办”智能自助工作台、自助服务机等8台自助终端及1组智能文件柜。

这意味着示范区24小时自助服务实现再升级。据悉,青浦区在市级统建事项接入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接入区级自助申报事项及示范区异地通办事项。截至目前,“全市通办”层面共接入60余项业务事项,区级自助申报层面共接入700余项业务事项,示范区一体化层面共接入1500余项业务事项,市民可在“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终端上办理所有接入事项。

“一网通办”更好办

“一网通办”作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务服务改革重点,对提升企业和办事群众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5月22日,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长三角“一网通办”正式开通。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开通543个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下专窗办理点,构建区域政务服务线下“一张网”,实现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地级市)全覆盖。记者从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上获悉,当前已接入企业服务事项44项,个人服务事项43项。

以税务为例,去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包括“制定长三角区域‘首违不罚’清单”“制定长三角区域‘最多跑一次’清单”在内的十六项征管服务措施,由上海市税务局牵头,江苏、浙江、宁波、安徽省(市)税务局共同抓好落实。

其中,《长江三角洲区域税务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涉及包括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在内的18项轻微违法行为,当事人在一年内首次违反且情节轻微,能够及时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体现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有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今年10月21日,《长三角“最多跑一次”税务事项清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其中涉及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消费税申报在内的199项“最多跑一次”清单,为纳税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纳税服务。

此外,今年9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联合印发《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共识》。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应用不仅提升区域政务服务一体化水平,也让企业群众享受更多“同城待遇”。

将沪苏浙皖四地现有标准、制度统一,只是制度破界的第一步,未来,长三角“一网通办”将走上特色化发展的创新道路,也将为全国更大范围的协调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12月22日,根据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长三角内唯一的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浙江省,力争3年内在数字长三角建设上取得突破,初步实现长三角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号通办”。

“走亲”,一趟车就到

从40多分钟到5分钟,一条路的打通,不仅拉近了长三角物理意义上的距离,更打破了制度上的隔阂。

跨省“不绕行”

12月的一个午后,《国际金融报》记者来到了上海东方绿舟公交站,这里是示范区1路、2路和3路的始末站。示范区2路还有五分钟就要开车了,虽说不是客流高峰期,但也有不少市民在寒风中井然有序的等车,要去黎里古镇旅游的金先生就是其中一员。

“现在我们老两口经常坐示范区跨区公交车,非常便捷。早晨起来,想去黎里古镇转一转,也不用开车,乘坐示范区2路就可以直达,中途不用换车,比以前方便太多。”正在上海东方绿舟站等车的金先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去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五条区域公交线路在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之间开通,这些线路开通后有效增进了三地之间的人文往来,方便了老百姓的旅游出行和日常出行。

除了跨区公交车,跨省“断头路”的打通也让长三角地区居民跨省出行变得更加方便。

记者站在连接上海和江苏的元荡桥上,看着元荡湖面波光粼粼,旖旎风光,元荡桥上跨省车辆穿梭往来,与自然相容。

以前被元荡湖相隔的沪苏两地,近在咫尺,开车却要兜个大圈。示范区内首条省际断头路上海东航路对接苏州吴江康力大道工程正式打通后,从吴江汾湖到青浦金泽的车程,由40多分钟缩短到了5分钟,极大方便了两地居民的交通出行。同时,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示范段项目也已全面竣工,给两地居民带来丰富的湖泊、湿地景观。

这一“断头路”的打通,不仅拉近了长三角物理意义上的距离,更打破了制度上的隔阂,开启了省际连接通道建设的新模式。

走亲“快车道”

一趟车、一座桥,只是长三角人出行越来越便捷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长三角省际互联互通进入快车道,多个长三角交通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铁路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

今年长三角铁路建设动作不断,轨道上的长三角一路“高歌猛进”。

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正式通车,标志着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河南、安徽、浙江三省实现高铁“无缝对接”,加速了长三角与中部地区连通。

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通车,沪苏通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南通至上海间铁路出行径路“曲线变直线”,南通到上海的铁路出行最短时间将从3.5小时左右缩短到1小时6分钟,南通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

沪苏通铁路使得苏州所辖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三市同时接入长三角铁路网,终结了“地无寸铁”的历史,大步迈入“高铁时代”,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质的飞跃”。

12月11日,连淮扬镇高铁淮安至镇江段开通运营,标志着连淮扬镇铁路全线建成运营。作为江苏高铁网中极其重要的中间“一纵”,连淮扬镇铁路被称为江苏高铁网的“脊梁骨”,实现苏北地区接入全国高铁网,沿线城市未来将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

这条高铁线纵贯江苏南北,形成中轴铁路主通道,北接沿海和陇海铁路大通道,无缝对接连云港,南连沪宁城际铁路,中部与徐宿淮盐、宁启铁路相交,进一步沟通了京津冀、环渤海和长三角“三大经济圈”的联系。

“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融合发展一定要交通先行。轨道交通具有运能大、安全、舒适、节能、省地等诸多优势。”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可以加强长三角区域内的人流、物流以及各方面要素的集聚,加强长三角各个区域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应以轨道先行、交通先行,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高水平融合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高水平建设。

本版摄影 魏来 何思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