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三角小微出口企业在困局中求变求新
来源:江苏经济报 作者:谢树仁 杜文荟 温馨 林凌 发表时间:06-24 05:50

2020年初,疫情的大幅度蔓延严重挫伤了出口企业的活力,对外贸易遭受沉痛打击。国内疫情突发与国际疫情扩散的时间差使得大量小微出口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6.4%,虽然4月份出口额有所回升,但是预期在全球贸易整体缩水的环境下,难以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突如其来的冲击

“干了18年外贸了,今年是特殊的年份,特殊的考验。”东阳市富郎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荣坦言,“疫情期间主营业务客户的需求下降非常明显,和外商沟通过程中,出现订单取消、出货推迟和货款延期的情况,客户出险的比例提高。”

在长三角地区,与富郎公司境况相似的外贸企业还有很多。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货物贸易进出口6299亿元,同比下降5.4%。小微企业规模小、业务不稳定、市场议价能力弱,订单被推迟、取消的概率远远超过中大型企业。浙江省雪丽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康在接受采访时说,“截至3月中旬,疫情扩散至全球之前,我们的订单已排期至6月份,疫情扩散之后部分欧美客户提出延迟出货的要求。”订单延迟交付甚至被取消,给企业运营带来巨大压力,造成库存积压、现金流紧张。

口罩的“火爆”让部分口罩生产企业在疫情中逆势增长,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也造成纺布等原材料市场供应紧张、价格飞涨,这对于依赖纺布生产的企业来说增加了生产成本,经营雪上加霜。

迅速转型找出路

短暂的疫情困难激发了小微企业的创造潜能,它们凭借体量小、结构合理、经营灵活变通的优势,实现经营转型,迅速走出困境。

小微企业普遍通过增加、改变生产内容,拓展业务结构,用供给侧改革对接市场需求。新冠疫情发生后,王晓康总经理带领公司研制生产kn95口罩,顺应市场需求,拓展企业新的生产板块。疫情隔离防控使企业线下销售受阻,经营方式必须随之发生改变,小微企业利用线下转线上,单线转多线,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王晓康告诉记者,“互联网+经济”新生态在新产品开发、客户资源拓展、服务反馈、国际贸易形势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了一手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

企业在加强内控的同时,也积极争取外部援助。从复工复产到复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企业生产运营需求,保证防疫物资及时到位,为企业提供员工返岗复工的交通协助、员工返岗补贴等服务。政策落实到基层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力,如税费减免、五险一金免交或少交等惠及小微企业,让小微企业在疫情中及时恢复生产。在疫情中,政策正在被市场吸收消化,成为企业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其中,长三角一体化发挥了政策疏通和落地的作用。在讲述企业转型过程中,王晓康总经理多次提及长三角一体化为企业带来的便利性。他说:“在跨行业生产口罩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觉到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便捷,从机械加工、原料采购到政策调整动态都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反馈与协助。”

困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疫情特殊时期,小微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顺机遇之风,逆困难而上,走出了疫情恢复生产的精彩篇章。

困局中求变求新

疫情中,一些小微企业依靠灵活生产帮助企业暂时摆脱生产经营困境,个别企业甚至逆势增长,但这种“投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不能确保企业长久发展,难以维系利润持续性增长,对小微企业在疫情中暴露的发展短板,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普遍进行了反思。

王晓康总经理说:“对于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和国内复工复产的形势,企业订单量不稳定、现金流储备不足、盲目投资、财务借贷压力等,这些都是小微企业的发展通病。” 长远来看,小微企业发展道路永远面临“不直”“不稳”的问题。小微企业虽然易于随机应变,但也容易病急乱投医,走弯路、走错路,把一些饮鸩止渴的做法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举措。

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和企业,面对疫情冲击后的国际贸易格局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如何走特色之路,走有竞争力之路,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作者:谢树仁 杜文荟 温馨 林凌 编辑:宋亦闲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