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泾川宣纸寻古法(四)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03 15:04

到泾县除了小岭,若不去县城东部深山里的乌溪,大概也算白跑了,原因无他——这里是中国宣纸集团的所在地。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被列入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其申报主体主要就是中国宣纸集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匾额就在厂区内。而在此前,其生产的红星宣纸早被确定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上世纪90年代由多家当地宣纸企业组建而成,名称直接以“中国”冠名,可见其气势之大,然而因为有宣纸二字,其实是名副其实的——与一般厂区概念不同的是,这里的厂区包括了乌溪水与众多山岭,远望郁郁葱葱,然而不同的是可见一块块山坡改造而成的晒滩(晒原材料的山坡),仿佛山体的补丁,上面晒满燎皮,极具气势,进入厂区,中间小广场竖立着一个高大的蔡伦像,旁边的生产厂房、办公大楼,多为老建筑,厂区外有展示宣纸流程的宣纸文化园与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中国宣纸博物馆。

乌溪的造纸业历史上也由小岭扩展而来。1950年代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泾县私营造纸业主陆续参与公私合营,根据因陋就简的原则,成立统一经营核算的宣纸厂,将生产地点分设在乌溪关猫山,小岭的许湾、汪义坑、元龙坑四处,其中第一宣纸制造厂厂址即设于乌溪,原因是此处有不少纸槽,青檀原料充足。

和小岭许湾宣纸纸槽旧址相类的是,此处选址也是因其依山傍溪,溪名为乌溪,水从深山流出,分两支支流穿厂区而过。后山清澈的山溪直接引到纸槽间作为捞纸之用;另一流量较大的水流则作为浆料与蒸煮原料。

与书画纸工艺不同的是,宣纸生产几乎均系手工操作,十分繁复,生产周期长,据说有108道之多,严格按照古法制作

的宣纸周期更长达一年以上,长期以来技艺全靠家族或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很多工序经验要靠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

宣纸研究所黄飞松先生作向导,先后导览了选皮、舂料、纸药(猕猴桃藤汁)制作、捞纸等工序,而其中最重要的工序仍然非捞纸莫属——所谓“纸之好坏,全看一捞”。

与之前捞巨纸“三丈宣”不同的是,我们参观的捞纸多为“四尺”纸槽,这也说明四尺纸的产量之大。车间颇大,一个个纸槽顺势排开,可见规模,槽的两端,两人各执竹帘一端,一倾一荡间,即默契地从槽中捞出纸浆,随即反腕覆过竹帘,捞出的纸浆即层层叠叠摞于一旁的木板之上。

捞纸时,为主的师傅称“掌帘”,为辅的称“抬帘”。整个工序乍看简单,实则最具技术性,《天工开物》中记有:“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匡。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所谓轻荡重荡,与纸之厚薄直接相关,然而到底轻重与否,还是完全看工人的拿捏感觉——但某种角度而言,手工造纸与真正的流水线作业永远是不会相同的。

皮料与草料的制作工序,则在主厂区附近的一个山坡之间,一块块的平地间堆满了草垛,旁边是巨大的圆池,里面层层码着卷好的稻草把——这都是在进行碱蒸的稻草,有一种稻草香与沤过的味道混合在一起,而皮料则在另一处进行,相似的是,经过处理的皮料与草料都得由工人挑到晒滩上摊晒成燎皮。

这真是一个体力活!工人满面灰尘,扁担上肩时,需用另一个木棍斜插支撑扁担——可见草料之重与时间之久,随后身体略略倾侧,沿着陡峭的斜坡一步一步前行,将皮坯草料担上晒滩翻晒,使其成为合格的“燎皮”和“燎草”,所谓晒滩其实就是经过改造过的朝阳山坡,石头沿着山体一层层倾斜铺垫,之间留有缝隙,碱蒸过的青檀皮、稻草通过摊晒,在自然的作用下进行漂白——皖南山地最有利于沥水透气,皮草吸承日月精华,饱经风吹雨打,有效去除了易氧化的物质,如此风吹雨淋日晒至少三个月,再经过多次浸渍、蒸煮、摊晒、分割之后,才有资格拣选,进而制成纸浆,所谓“纸寿千年”,原因即在于此。

在现场看,山坡上晒着的燎皮真如骨筋一般,清代蒋士铨《白露纸》所吟的“白肌腻里藏骨筋,平铺江练展晴雪”其实算是写实的,从某种角度而言,说宣纸的形成乃是“水火相济,日月光华”之功并不为过,而所谓“玉版笺”、“水月笺”,其名称都有道理所在。

对于宣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宣纸集团董事长胡文军在其后对话中认为,与瓷器、陶器等个体性传承不同的是,宣纸制作工艺一百多道工序,是一种群体性、系统性的传承技艺。

这句话当然有道理所在,只不过,过去是一种家族性的群体传承,而现在则多的是企业式群体传承。

对于造纸技艺的古法传承,作为国有企业当然有坚守的内核在,然而现在所谓古法,或许仍只是相对而言。

在曹光华等看来,如果要恢复古法,至少在原材料中依然坚持沙田稻草是重要的,胡文军则认为沙田稻草并不是最重要的,“中国宣纸集团前几年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万亩青檀林基地,同期又投资建成年产100万斤燎草的原料加工基地,此外还建设了杨藤基地。三大原料供应基地的建成,最大程度上化解了原材料供应难的问题,具体到沙田稻,其实是地域的环境造就了沙田稻,而不是品种,而且现在都是机器收割,如果使用人工收割,成本无法承受。”对于作为原材料的稻草,胡文军与曹光华表现得都有无奈,然而,这种无奈却又并不相同,这些话语的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皖南山区农民在提高粮食产量提倡下,摒弃种植柔软的沙田稻,改种短脚稻品种,使得皖南山区高秆沙田稻草越来越少。

其实对于原产地保护产品,个体私营业主或许未必能有多大作为,相反,却需要当地政府乃至国有企业的真正参与。

忽然想起沈从文对于恢复古纸的一些观点,热爱文物的沈从文先生1949年前后在北京琉璃厂润古斋曾购买众多古纸,如明玉版澄心堂纸、加重雨雪宣、清道光雨雪宣等,他认为,“我国古代把艺术纸和普通纸分开,有些纸应是传世珍品”,最终将纸陆续捐赠给故宫和一些文物单位。

在谈及这些往事,沈从文八十多岁时曾经问:“南唐的澄心堂纸有几人见过?清朝武英殿特制宣纸现在还有几张?我们能不能真正以古法仿制一批古纸?”

对于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以及中国文化艺术传承中的一些问题,到底谁能真正作为?谁又能真正回答呢?■

【 口述 】

国家级非遗宣纸传承人邢春荣:

宣纸传承就是“言传身教”

我是1973年通过招工进的泾县宣纸厂——即现在中国宣纸集团前身。

宣纸制作从皮、草料制浆到成纸共十八道大工序、一百多道小工序。入行学徒都要从宣纸制作的第一道工序“选料”做起,学习整个“燎草”制作过程。

宣纸传承的途径只有一个——“言传身教”。每道工序由师傅一边讲一边示范给你看。再有就是通过学徒实践,师傅在一旁手把手纠正,用肢体接触让你体会每个动作的轻重、幅度、节奏等等。比如捞纸车间,通常是由师傅“掌帘”,徒弟“抬帘”,两人配合共同将纸帘斜插入制浆。所以每道工序都应有一个传承人才对,所有传承人组在一起,就是一个宣纸厂。■

“集粹轩”宣纸经营者肖财生:

认识宣纸与书画纸之别是一个过程

我是泾县人,从小对于宣纸制作也是耳濡目染,因为我外公是宣纸晒纸大师,他的弟子很多,我姐姐就是和他学的,后来我在汪同和宣纸厂做过,从事晒纸工作。直到2000年才下决心转到上海经营宣纸,在福州路开办了集粹轩。

当时上海市场上卖得最多的不是宣纸,而是书画纸,很多人对于真正的宣纸并不清楚。相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没有书画纸,1990年代以后低档的书画纸才大量出现,以次充好。书画纸和宣纸在外行人看来是没什么区别的。其实应当从真正宣纸的“原料成分、制作工艺、使用效果、保存时间”四个方面了解宣纸与书画纸之间的区别,宣纸主要原料是檀皮,凡是不含檀皮的纸,都不是宣纸。书画纸有的是用龙须草浆等参照宣纸工艺制造出来的,远远达不到宣纸的墨韵效果和保存年限。2000年前后上海很多人都误以为书画纸就是宣纸,结果真正的红星宣纸一年销量只有几万元,真正买宣纸的很少,主要因为不知道。从2004年以后我主要代理红星一直到今天,现在集粹轩是中国宣纸集团的上海总代理。

经营宣纸要的就是坚持坚守,因为宣纸是一种文化,需要与文化人打交道,我交往了很多书画家,也成了朋友。他们后来也是逐渐认识到了宣纸与书画纸的区别,因为使用以后确实是不一样的。■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