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瑶湾的诗礼人家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表时间:11-13 15:21

稻穗色泽金黄,田野的色彩是铺展的黄色,民居的色调俨如水墨,而村落背景的山峦则是隆起的绿色。秋天的阳光,像调色板,大块大块地在婺源瑶湾的田园上晕染着,光影掠过,好比是摄影中的逐格,一层一叠,田野上就有了稻穗摇曳与稻浪奔涌。那弯弯的田埂,成畈的田野,不仅显现着田园的弧形,还处处呈现着大地丰收的景象。

水稻,是南方田园最初的元素,以及滋养村庄的根本。在南方的婺源,只要有田园的地方,就有水稻的栽种。瑶湾,处在考水与瑶村坦之间,十里田园便是村庄与田园相依相存的最好明证。“耕为立命之本,读是修身之策。”在村庄久远的时光里,“耕读传家”一直是世代村民的遵循。婺源人朱熹“诗礼人家”的题赞,等于一笔就把村庄的历史过往勾了起来。而这样的题赞,是以明经书院“四方学者云集”的景象为时光坐标的。倘若,沿明经书院“历数年,学者至盈千人”去发散,他们一个个在考水与瑶湾田园之上又有怎样的旅程呢?那些日子的过往,是村庄与田园最好的境遇,亦是村庄时光之书的文化积层。

田园,村庄,是不会说话的,能够引发村庄田园话题的是世代耕作的村人。在山里村庄,村人守着几亩稻田过日子是本分,离开村庄去外地读书做手艺做生意也是情理。问题是,年轻人一个个洗脚上岸,把田地都交给了父母,村里一下子就显得空了。随之而空的,不只是老屋、深巷,还有大片的田地。或许,是年迈父母双手的老茧,还有抛荒的田地触动了阿龙心中最为柔软的部分,他八年前正是事业红火的时候,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村庄创业。阿龙在瑶河边激起的涟漪,触动了在外打拼的进彪、根祥等伙伴,一个个经过碰撞与磨合,都纷纷加入到了他回乡创业的行列。想想,一个人,一颗心,一份力,而十几个年轻人汇集一起,那会形成怎样的合力呢?!

通常,随着时光的流逝,村庄的历史人文大多尘封于谱牒之中,很少有人去问津与发掘。而这些村里的年轻人,却在田园之上与村庄的历史人文铆上了劲,始终觉得一条古道、一拱石桥、一座牌楼,都是村庄人文历史信息的承接。当然,更多的还有南峰山与汪禺山藏着绵延起伏的丰饶。在他们眼里,村庄水口的一棵古樟,三望源的一块亭额,玛瑙山上的一块石碑,都在讲述村庄的古老。说实话,他们能够有这样的意识与自信,已属难能可贵了。

天光,云影,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而不变的是瑶湾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是农耕的秘语。他们不仅按照节气时序在家乡土地上精耕细作,推行传统耕作方式与农家生活方式,还把犁、耙、耖、牛轭等耕作工具,以及禾戽、风车、谷仓、笸箩、谷簟等农具器物进行集中展示,吸引了无数人关注的目光。这样的耕作工具与农具器物,无疑是贯穿了南方的农耕史。清楚地记得,我几年前沿考水行走瑶湾,是去做“四时八节”民俗的田野调查。迎恩桥上蜿蜒的青石板路,瑶河边水碓坊里吱吱呀呀的水车,田园上耸立的稻草垛,以及念恩堂的“粿子茶”与农家的袅袅炊烟,都让我沉浸在时光的深处。清明粿、汽糕、麻糍、米糖的香甜,以及水碓坊、榨油坊、铁匠铺的声响,最能催生人们的乡愁。日子,平淡、琐碎,不紧不慢,一如瑶河缓缓的流水。在当地节庆与民间的信仰中,我还感受到了村民对大地以及“五谷”的虔诚与膜拜。

俗话说:“敬老有福,敬土有谷”。好些年了,这些村里的年轻人正是循着老话去做的——时节上走访慰问上了年纪的老人,请戏班为老人唱戏,然后,种好田园上的每一分田地,恢复建设村庄的每一处人文景观。想必,那“诗礼人家”牌楼、钟鼓楼、古戏台,还有及第茶楼与瑶湾大院,都是对村庄历史人文的一种呼应吧。而百福厅与同心堂“四水归堂”的天井,好比是瑶湾人敞向天空的眼睛,透出“天人合一”的意境。振兴乡村的图景一经打开,瑶湾的山水田园就徐徐展开了古朴秀美的画卷。那曾经给村庄带来无数荣光的明经书院呢,旧址犹在,也将着手复建。仿佛,只有这样去做了,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才会完整。

在瑶湾村口,一位老农驮着犁,以及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泥塑,是以一册翻开的线装书作背景的。而线装书与泥塑最大的背景,就是大片大片的田园。是的,放眼去看,田园、村庄,还有生活在村庄里的村人,最有福分的背景即是这方山水。而在山墙上去书写“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完全是出自瑶湾人集体的心声。

是诗礼人家收养与放飞皂角树上摔下的猫头鹰幼鸟,让我又一次有了走进瑶湾的机会。虽然,我已经错过田园之上油菜花与村落、山岚组合的秘境,而小桥流水依旧,水车吱呀依旧,蛙声蝉鸣依旧,田园之上生发的丰收景象依旧。我想,诗礼人家充满丰收的田园景象,应是走进瑶湾的人对村庄耕读文化的最好体验吧。(洪忠佩)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