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一个“庄稼人”的收成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发表时间:03-21 16:24

语文,到底怎么教?这是个大问题,直接问向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老生常“问”——叶圣陶先生1961年在呼和浩特对语文教师讲话,题目就叫《怎样教语文课》。的确,常常问起的恰恰是常缺少的,谁不想弄明白语文到底怎么教?谁又都知道,这个问题几乎无法回答,不是答不出,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答有怎么答的理。

最近,读了张正耀老师所著《语文,究竟怎么教——一位特级教师的69条教学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我惊喜地发现,这个大问题、老问题在书里得到了较好的阐释与回应。张老师的回答中肯、有效、有益,特别是他还找到了回答此问题的最佳路径,就是紧紧围绕实践来探讨、分析,换句话说,他的“究竟怎么教”直面教学问题,没有侈谈理论,不是空言愿景,而是让人信服的现场,是在实践中生长出来的。这本书,是做了30多年“庄稼人”的张老师所捧出的收成:质朴、芬芳;清澈、深邃。

“究竟怎么教”?张老师的回答是四个方面:能领悟、懂取舍、会设计、知聚焦。四个方面各执一端,内里沟通,汇聚他对“怎么教”的回应和导引,形成的69条建议,条分缕析,既实在又实用。用他自己的阐发,“能领悟”指教学观念的创新与教学“本钱”的积累;“懂取舍”是就教学中所涉及的相关要素来谈认识,如文本解读、教学内容确定、环节安排和活动展开等;“会设计”,主要就教学程序与步骤来提建议,如课堂导入、课堂总结、课堂拓展、课堂提问等;“知聚焦”,主要是从“语言教学”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来谈感受与体会。听上去,似乎无甚高明,其实不然,张老师对“究竟怎么教”始终有一个明确的关注,即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这一点是他教学观的根基与前瞻,以上四个方面所落实的,正是张老师引为个人教学主张及本书核心指向的至理之言:“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

书中对专题、内容、环节、方法的琢磨与推敲不胜枚举,张老师独具慧眼,用“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丈量课堂,审视教学,自有高论、妙着。举几个例子,出自“会设计,提升思维能力”一辑,都与课文作者、时代背景有关。笔者读初中时,就这两块老师也大段大段讲,学生糊里糊涂记,想不到,多年以后,情形未有彻底转变。张老师所听一节《呼兰河传(节选)》中,教者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怀念孩时美好生活,链接有关萧红的材料,包括她的生平与创作情况,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在小学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者往往也有如此设计。张老师立即指出这样的设计不合适,现实生活中的萧红与创作中的萧红,两者不可等同,如果混淆起来,那就是把小说当散文教了;一位教师上胡适的《我的母亲》,在每一个讨论的点都链接了相应资料,张老师说,这正是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脱离文本去“知人论世”,忽略了这一篇具体散文应有的教学意义;还有延森《安恩和奶牛》的教学,张老师拿出一个没有“温度”的作者介绍,又引用了另一位教师的设计,分两次介绍,循序渐进各有侧重,这样安排就妥当得多,便于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物与作者,由此他提醒道,“走近作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三个案例很典型,第一个是文体理解需要,第二个是文本教学需要,第三个是语文知识需要。日常教学中,教师在“需要”处,多熟视无睹信手为之,没有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结果,让语文教学或者茫然失措、索然无味,或者尾大不掉、徒劳无功——语文,不能这么教。

本书四个板块,正是“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这一总体思想之下,从“语文,究竟怎么教”出发,剖析了很多“语文,不能这么教”,同时,提出了“语文,就该这样教”。话说回来,教学中可能最难的不是“说恰当的话”,而是把握到“需要的时候”,即上文所说的“熟视无睹”,这般习以为常的状态最要不得,说到底,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先要发展自己的思维。1976年,在曾深受纳粹之害的德国,政治教育学者齐聚博特斯巴赫,达成了关于政治教育的《博特斯巴赫共识》,该共识有三个重要原则:禁止灌输,保持争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毫无疑问,对教育者而言,如何让自己不总是被灌输,慎思,明辨,保持争议,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这是多么重要。

不管是哪一种需要,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所谓恰当,就是经由“领悟、取舍、设计、聚焦”而来的“恰如其分”,当两者合拍,不偏离、不过度,教学一事就成了,这又让人想起木心先生那句话:“《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张老师书中也引用了。现在想想,这句话可以提醒语文教师的,还不只是让“作者介绍”去贴合文本,推而广之,仍是那句大白话,所有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当语文教学真的能在语文学习的水中,那也才好看。有了真正好的语文学习,“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

(作者:冷玉斌,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20日第10版  版名:读书周刊·教师书房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