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每年6亿册销售额数10亿 童书阅读背负多少成长焦虑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12-02 10:27

前不久落幕的上海国际童书展上,300余家海内外出版机构的6万余种童书集结亮相。这正是近年来童书市场热闹的缩影。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年出版童书6亿册,销售总额数10亿元;全国90%以上的出版社涉足童书出版;截止上个月,当当童书销售码洋同比增长35%。

童书迎来“黄金时代”之际,种类繁多的书目越来越看得人眼花缭乱。家长真的懂得如何为孩子挑选? 孩子又究竟有着怎样的阅读需求? 时下的童书阅读,其实背负了不少来自家长的教育焦虑。

焦虑一

学习焦虑,“速成”式成长,立竿见影要看到教育的效果?

阅读让人真正学到东西,而不仅仅是学会一些技能技巧。抱着功利的心态面对孩子,给孩子增加了压力和负担。以学习为中心的家庭文化往往是孩子厌学的根源。

很多家长在挑选童书时,最为看重的是童书的功能性、实用性,甚至抱有一种功利的想法:这本书究竟能让我的孩子学到什么。孩子不爱刷牙时,家长希望找到一本书帮助他们“速成”刷牙的好习惯;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如何让他们不哭不闹顺利入园的图书最符合家长的期待;学龄前的家长几乎每一位都曾买过看图识字的书……

一位童书编辑也向记者透露,一些童书为了迎合家长的偏好,有时不得不提炼出几个有些教条式的标签,如“成长”“友爱”“认数字”“好好睡觉”,将其简明扼要地印在书封上,让家长一目了然这本书能教给孩子什么。这多少令人哭笑不得———很多童书原本哪有那么明确的教育指向———比如朵拉,那不过是一个爱探险的小女孩,带你经历许多有趣的事情。

有业内人士坦言,给孩子看的书为什么要背负那么多所谓“实用意义”呢? 阅读让人真正学到东西,而不仅仅是学会一些技能技巧。一本好书未必能找到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回答孩子的疑问,但它能提供一个体会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打开情感的出口和入口。

法国插画家埃尔维·杜莱创作的《点点点》,就属于绝大多数家长不会给孩子买的那种书。区区数十页,每一页只有几个或黄或蓝或红的彩色小圆点,这本书却让全世界的许多孩子爱不释手。当孩子按照每一页下方的指令,或摸或按或吹或摇页面上的小圆点,会发现下一页的内容刚刚好就是被他摸出、按出、吹出、摇出的样子。与其说这是书,不如说它是魔术、玩具、游戏、纸版“触摸屏”。可当你以为它只是超级好玩时,它的学习功能却是潜移默化的,在这样一个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各种感官被调动了起来,感知颜色、数量、排列,也对上下、左右、远近有了概念。

国际安徒生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凯特格林威奖等知名童书大奖的获奖作品无一例外,总在娓娓道来一个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自然而然拥有很多的领悟。首部荣获“纽伯瑞金奖”“凯迪克银奖”双料大奖的绘本 《市场街最后一站》,描述的不过是一趟平凡的巴士之旅,一路上,主人公小杰和奶奶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这本书用故事向孩子呈现真实的世界,不美化也不回避,祖孙的对话中,奶奶将人生智慧悄悄地传递给孩子,孩子蓦然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和快乐。偏偏,人们关心的很多教育问题,从中不动声色地渗透了出来,比如该如何消除孩子的偏见? 付出和索取之间哪个更让人快乐?

儿童作家郝广才在 《好绘本如何好》 一书中写道:“阅读是一种游戏,一种娱乐。它的最大目的是要让孩子快乐、感动,不见得要有什么道理。”绘本大师伊东宽也曾指出,相比生硬的知识点,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才是童书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

“倘若家长抱着功利的心态让孩子阅读,很快孩子便会不爱阅读。你以为用一种巧妙的方法,能够增长孩子的见识,从而提升考试分数。但其实,动机不纯的阅读要求,反倒给孩子增加了压力和负担。”一位心理学专家告诉记者,阅读应该是一种自由的享受,如果享受出现了压力,孩子自然而然会回避。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陈默教授看来,以学习为中心的家庭文化往往是孩子厌学的根源。

焦虑二

规划焦虑,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能超出预设框架?

孩子不能永远生长在无菌真空的环境中。无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让某些“好奇”持续下去,则会带来心理伤害。最理想的教育是顺应儿童心理自然成长的过程,直面成长的压力。

给孩子讲战争和屠杀,这会不会太残酷了? 这么小就接触死亡的概念,这不好吧? 关注什么不好,干嘛非要关注屎尿屁? ……挑选童书时,不少家长顾虑太多,草草就将一大批书目排除在外。

在业内人士看来,孩子不能永远生长在无菌真空的环境中。没有那么多孩子不可以知道的事,关键在于如何向孩子讲述,传递的能量是什么样的。这倒是需要家长好好把关。

当孩子问起死亡时,不妨就以孩子们所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们生命的真相。绘本 《一片叶子落下来》 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回答孩子所有关于生命的疑问:我从哪里来? 我会去哪里? 为什么要活着? 死是怎么回事? 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绘本 《大象的算术》 不仅是关于死亡的故事,更是关于生命历程的故事,让人们看到生命从幼小到强壮,从强壮到衰老,从衰老到归零,既为成长而欣喜,也为归零而平静。

“再见”两个字多少令人伤感,绘本 《再见的味道》却在讲述小鱼和朋友之间再见的故事时,不忘将小读者的情绪从伤感引向平静甚至是希望,故事末了,一句“生活会继续,你努力让自己更勇敢”很能让人在共鸣中获得治愈。

直面战争笼罩的黑暗时期,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中却不见任何血腥杀戮的场景,反倒传递出这样的信息:纯真、善良、爱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美德。

“怎样挖鼻屎,又怎样对待鼻屎呢?”这实在是一个有些尴尬甚至是恶趣味的话题。令很多家长万万想不到的是,一本名为 《公主怎么挖鼻屎》的书最终会让孩子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就连难以启齿的性知识,对于孩子也并非不可以讲述。一本 《乳房的故事》,让孩子直面乳房的真相,女性和男性身体结构的不同,开篇第一页就极富童真,“妈妈,妈妈,我也喝过你的奶吗”,看着对面正在给怀中婴儿哺乳的阿姨,小女孩好奇地问身旁的妈妈。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告诉记者,孩子的学习天性非常明显。随着孩子开始认知世界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包括死亡在内的生命现象的感知、好奇是自然发生的。比如目睹一株花从播种、萌芽、成长、绽放到凋敝、枯萎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或者见证小金鱼从自由穿梭进食到不幸死亡的过程,更有可能因为宠物的生老病死,家庭中成员的离世而自然地接触到死亡这一沉重但也必须面对的话题,进而产生一些恐惧的情绪或者困惑。3至6岁则是孩子确立认同自己性别的时期,他们开始意识到性别的差异,自然地提出各种关于性的疑问。而无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反倒可能让这种好奇持续下去,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教育的契机是因势利导而不需要预先设定。碰巧家里养的小金鱼死了,或许是时候让孩子接受生命教育了;碰巧孩子对身体发生了兴趣,或许这是性教育启蒙的好时机。”在吴国宏看来,最理想的教育是顺应儿童心理自然成长的过程,但要以适合他们理解的方式介入。

焦虑三

比拼焦虑,怎么办?别人家孩子看的书比我们家的多!

相比挥鞭子“逼”孩子成长,陪伴的效果更好,能够对语言、认知、情绪、自我和社会性的发展带来促进。与其焦虑孩子的“成长进度”,不如多花时间陪伴他们尝试更多的事物,帮他们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

“你家孩子这周看了几本书?”“我给孩子也没少买书,为什么他就对书提不起兴致?”父母之间,常常听到这样的讨论,让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气息。

有专家指出,给孩子买书不应只是买来就算。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很多时候是家长与孩子共同营造的。孩子对书能够读懂多少,领悟多少,与家长的讲述分不开。与其焦虑孩子的阅读成效,不如多花点时间陪伴他们踏上阅读的旅程。

时下的童书其实也越来越多地强调家长的参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绘本习惯性附有一本薄薄的“导读手册”。这其实是写给家长的,有着关于这本书正确的“打开方式”,帮助他们迅速捕捉内容要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近日,一套名为《MAMOKO妈妈看!》的图画式生活百科令人大开眼界。书名中的“妈妈看”饶有深意,像孩子大声喊出来的,为的就是引起家长的关注。这是一套无字绘本,汇集近100个动物形象,画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囊括历史、科技、艺术、社会。完全摆脱文字的束缚,唤起的反而是互动与探究的积极性。漫无目的地看也好,从头到尾跟着某一个角色观察也好,按着图画主轴线进行探索也好;每一个角色都可以促成一次长谈,他们做了什么,跟当时的生活有什么关联,这些人是怎样协力合作缔造出一个世界的。有位妈妈感叹这简直像“一千零一夜”,她和孩子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揽获多个童书大奖、最近两年备受关注的 《翻开这本小小的书》,同样是一本互动式儿童故事绘本。最终的精彩呈现,需要孩子与家长一起动手参与才能看到。在这本书中,七本不同颜色的小书一层套着一层,撕掉每一本书多余的纸,下一本书便出现了,每当一本书被翻开,书里的人物就会跑到下一本书里去。阅读的快乐就在有趣的手工活动中。

在心理学专家看来,童书阅读中,父母发挥的作用好比“脚手架”,帮助孩子够到更高的天空。吴国宏向记者解释,亲子共读某种意义上是对“最近发展区”这一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社会文化观说法的最好诠释。儿童凭借自己的表现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帮助下从事同样的任务,可以达到另一个水平,后者水平明显高于前者。两种水平的差别就被称为“最近发展区”,代表的是一种儿童发展的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家长给孩子提供的这种帮助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一种引导。可以不夸张地讲,家长陪伴式的引导阅读,能够对儿童的语言、认知、情绪、自我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带来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作用,是一种经济、有效也是最为自然地家长培育孩子发展的方式。并且越是对于低龄的孩子,帮助会越大。”吴国宏说,孩子一个人的阅读是无声的,仅凭书中的图画、脚本来感知;童书再怎么符合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现实世界毕竟存在距离。而有了家长引导、参与的陪伴式阅读,掺杂了大人对社会、对世界的很多认知,也增加了人与人的互动,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理解力的提升。亲子共读其实也给了孩子很多情绪方面的安全感。在儿童18个月到36个月期间,正处于一种情绪发展的关键阶段,孩子与父母之间正形成一种依恋的关系。这种依恋是通过照料者对于孩童要求的随时关注,给他们拥抱与紧密的身体接触来建立与维系。在这期间好的依恋关系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安全港湾。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