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政府工作报告看宣城:2017年办好这10项民生实事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1-11 11:09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张冬云

201701102227443390_O3R2VcYf.jpg

张冬云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6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6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罕见的洪涝灾害,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发展定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初步测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0亿元,同比增长8.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1410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亿元,增长12%;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33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7元,增长9%。完成财政收入202.4亿元,增长7.1%。

一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

(五)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发展成果进一步共享。

2016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为本届政府划上了圆满句号。

六年来,我们坚持抓好发展要务,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五个百亿台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8位。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5.6%,人均财政收入居全省第5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52亿元,年均增长19.3%。

六年来,我们坚持推进转型发展,质量效益稳健向好。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6%增至40.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8.8%升至25.5%,居全省第6位。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GDP建设用地和工业增加值单位耗水量分别下降27.6%、31%、57.5%。

六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激发。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累计完成改革任务268项。市场主体由9.3万个增至16.1万个,民营经济占比达71%,保持全省首位。新增银行机构4家、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9家。宣城、宁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加快。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584亿元和36.8亿美元,新增对外贸易92.7亿美元。

六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镇化率由43.3%升至52%左右。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98亿元,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2平方公里,一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配套设施建成使用。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75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0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270公里。合福高铁、水阳江下游近期防洪治理等重大工程建成。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全省领先。“六城同创”成果丰硕,城市美誉度、知名度明显提升。

六年来,我们坚持为民惠民理念,民生水平显著提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均进入全省前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计生工作连续六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市。公共文化场馆等级率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均居全省第3位。连续4年获得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信访工作连续6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连续5年获得省表彰,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6年位于全省前列。

六年来,我们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施政能力逐步提升。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和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三个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96项减至111项。法治政府建设加快,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完善。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启动政府立法工作,落实协商民主制度;建立市政府负责同志领衔办理制度,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满意率稳步提高。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政风建设评价位列全省第二。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审计监督,节支22.4亿元。坚持廉洁从政,减少“三公”经费支出3.1亿元。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235”工作总体布局,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聚力打造“四个特色之城”,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在全省发展方阵中争先进位。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力争经济总量或人均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到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迈上1万美元、1万元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初步建成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之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优质高效产业新体系初步构建,成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成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新兴制造业基地,工业强市和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60%,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建成要素汇聚的综合枢纽之城。“芜马宣”城市组群一体发展加快,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等城市。“双百”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首位度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人口达到7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左右。基本形成以宣城为枢纽、县县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水陆空协同的立体交通网络。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成效,成为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聚集地。

——建成有品有味的文化生态之城。城市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园林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品牌魅力显著提升,初步建成生态大公园、文化大观园、旅游大乐园、宜居大家园。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建成共建共享的平安幸福之城。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脱贫、村出列”目标全面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成为全省“首安之地”。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二)实施协调发展行动,构建统筹联动新格局。

(三)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四)实施开放发展行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五)实施共享发展行动,增进人民生活新福祉。

三、扎实做好2017年各项工作

建议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保持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总额争取实现正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有力推进“去降补”,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实体经济稳健向好。实施市重点项目500个以上,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力争纳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提升项目谋划水平,谋划推进重点项目500个以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建立省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20个以上,争取省扶持团队2—3个。集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宁国省级基地和5个市级基地建设,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1%左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力争三大工业主导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继续推进“千企升级”,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力争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100家,新增“小升规”企业100家。支持宁国、广德分别创建全国、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市(县)。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开展“文化旅游提升年”活动,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8%和18%以上。

(二)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中心城市产城融合发展。认真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国家和省级创新试点,按照中心城市“双百”发展定位,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完成城市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宣城经开区转型发展,新签项目55个,新开工工业项目22个、投产20个,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百亿产业集群,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市前列;加快宣州“两区四园”转型升级,支持宣州经开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推动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发展,加快新塘羽绒产业园、建材(钢材)物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协同发展集中区等项目建设。开展“城市建设突破年”活动。实施中心城区建设项目223个,完成投资150亿元。继续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创成国家卫生城市。推动县域经济振兴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市区对照沪苏浙赶超目标,发展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支持广德经开区升格。深入实施城镇“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加快推进17个市级特色小镇培育创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争创省级示范联合体8个、示范合作社7个、示范家庭农场20个以上。加强宣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加工产值达800亿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成3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省级中心村55个、自主建设中心村60个。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水利水毁修复与薄弱环节建设治理,力争开工牛岭水库、港口湾水库灌区等项目,扎实推进水阳江中游治理、凤凰山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续建新建110千伏以上电网项目12个,完成农网改造升级任务。

(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生态建设保护。继续推进水阳江生态蓄水工程建设,实施中央城市生态公园、城市水环境治理等项目,力争开工青弋江引水入城活水工程。开展稳绿增效和市区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立重点区域、流域跨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力争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抓好重点改革突破。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政策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深化“营改增”、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和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资源价格和公共事业价格改革。实施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稳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创新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探索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扩大“三变”改革试点规模。

(五)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开展“交通建设提升年”活动。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0亿元以上。加快合作发展。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深入落实与沪苏浙城市合作协议。开展“招商引资实效年”活动。力争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确保开工、竣工、投产项目个数和实际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继续实施外贸“三百工程”,抓好加工贸易和出口结构优化,积极培育外贸企业集聚区。

(六)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完善精准帮扶举措,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八项行动,确保97个贫困村出列。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支持驻宣部队改革和建设。

在抓好省定民生工程基础上,市政府还将办好10项民生实事:

①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医院;

②启动“城市源水”工程;

③完成市区3处停车场建设;

④实施部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部分道路及背街后巷杆线整治;

⑤对城区“三无”对象中的特困供养人员发放居家养老护理补贴;

⑥对100名贫困精神类残疾人提供住院补贴;

⑦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

⑧实施5个城区保障性蔬菜基地能级提升工程;

⑨在市区建设20个蔬菜直销点;

⑩实施市区集中供热工程。

四、全面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坚持履职尽责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二)争当创新实干的行动英雄。

(三)打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

(四)建设人民满意的廉洁政府。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