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用“芯”呵护种业的春天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表时间:03-08 15:24

新华网合肥3月3日电(记者姜刚 吴慧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我看了后非常振奋,我国种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事水稻遗传育种38年的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余新桥激动地说,牛年春节以来,他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多个省市,在上海研究节水抗旱稻遗传机理,到安徽商讨示范种植基地建设事宜,到海南育种基地忙选种工作。

作为余新桥和同事们的研究成果,节水抗旱稻是一种既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新品种。“我们依托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种质资源库,对种源材料进行鉴定评价,将常规育种技术与全基因组技术结合,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抗旱稻。”他说,截至目前,团队已培育20多个节水抗旱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南地区,年推广种植面积超200万亩,同时在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开展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乎中国人的饭碗能否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一切围绕市场转,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正成为一些龙头种业企业的育种“准则”。在安徽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一排排水稻种子琳琅满目。该公司总经理戴登安向记者介绍说,可别小看了这一粒小小的种子,这里头名堂大得很。

“我们与中科院上海植生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开展技术合作的同时,紧盯市场需求,确立了优质、高抗、绿色、轻简化栽培等品种选育方向。”戴登安说,下一步,公司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力争在生物育种新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提法,引起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的关注。他说,畜禽种质资源是农业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禽产业的“芯片”,是新品种选育和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基础,事关农业高质量发展。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资源消失风险加剧。”赵皖平调研后表示,由于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畜产品产量增长的需要,缺乏对畜禽种质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育,重杂交、轻保护”的现象,造成品种混杂、部分地方畜禽种质资源流失严重。

为此,赵皖平建议,各地应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同时加大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均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长期性,也是商业育种之基,且投资规模大、预期不确定因素多,中央和地方要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形成以国家为主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局面,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分级负责、重点突出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需明确科研院所与企业在育种链条上的分工,各司其职的同时紧密合作,提升技术对接与转移转化效率。”戴登安呼吁,加大对种业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专项支持力度,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科研人员潜心护“芯”。专家建议,要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战略,严格保护我国种质资源安全,防止资源流失或被窃取;建立国家种业知识产权强制保护制度及公益保护制度,对于种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实行知识产权强制保护。

“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关键在自主创新,国家要在鼓励人才创新上多出激励政策,让大家全身心投入到育种中。”余新桥说,育种人要以时不我待的决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让中国的土地种中国人自己培育的种子。

【责任编辑:admi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