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绿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洪放 发表时间:10-17 11:43

岳西县依托优厚的资源禀赋,在“保生态”中促脱贫、奔小康——

绿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

眼下正值森林防火期,在岳西县响肠镇新浒村,护林员胡耿雁一大早就开始了防火宣传工作。老胡负责4个村民组的山林防火巡查,一趟下来至少需要3个小时。天晴时,每天都要转一趟。

“村里设置了12个公益护林员岗位,为的就是护好脚下这片山。除了在防火期进行宣传、巡查外,每年春季护林员还会在山上补栽补种树苗。”新浒村党支部书记储昭强告诉记者。村内山林面积广阔,其中不少曾经是芭茅山。近年来通过山林改造,易着火的芭茅被一棵棵茁壮生长的新树所取代。目前,村里的生态公益林已达8310亩。

“担任护林员每年工资7200元,我和老伙计们上山栽树,经过县里林业部门验收后,还会按亩发放补贴。今年,我种了3700多棵树,收到了20000多元的补贴。 ”胡耿雁说。

“自2014年开始,每年镇里向各村免费发放树苗、茶苗,今年我们村收到了22万棵茶苗、1.2万棵果树苗。靠着这些小树苗,村里不仅户户种上了茶叶,每家房前屋后也栽上了各类苗木。”储昭强告诉记者,该村还将抛荒地整合起来发展黄金芽茶和大棚蔬菜,走上生产生态型农产品发展新路子。去年,新浒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80万元。

近年来,岳西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县,构建生态制度管理体系,制定并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落户项目设置“绿色门槛”,对生态环保不达标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另一方面,立足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品,通过实施品牌、品质、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两品三化”战略,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岳西县已逐渐变过去纯山区的对抗性传统作物种植为适应性特色种植,茶、桑、茭白、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业蓬勃发展,目前该县已建成面积达5.7万亩的全国最大高山茭白产业基地。毛竹、经果、油茶、香榧、山核桃等特色经济林发展至20万亩。全县茶、桑、菜、果、药等特色产业综合收入超50亿元。

护山护林美了景,特色产业富了民。在大别山深处的主簿镇大歇村,靠着种植茶叶和高山茭白,去年人均纯收入已突破2万元。该村所在地是古井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入口,自然环境优越。村里还有河流峡谷、花灯、革命遗址等旅游资源。盘清“家底”后,大歇村“两委”通过招商引资,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引进公司联合开发村内旅游资源。

“在村旅游公司上班,每月能领到3500多元工资,年底还有年终奖。家里也开起了农家乐,生意还不错。 ”村民储安阳去年从城里打工回来,一头“扎”进了老家的建设中。和储安阳一样,大歇村已经有50人在旅游公司稳定就业。

“优良的环境是我们发展的天然底色,绝不能破坏,城里人看中的就是我们这里环境美、项目有特色。而我们村集体以资源入股产生的旅游收益,也将与所有村民共享。 ”大歇村村委会副主任朱华东告诉记者。

目前,岳西县已创建省级森林城镇8个、森林村庄63个,森林长廊28.72公里,发展“森林旅游人家”80家。依托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该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以“旅游+”的形式,加快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特色农业、文化等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生态”的跨越。

“我们将绿水青山当作‘第四产业’经营,在‘保生态’中‘促脱贫、奔小康’。依托绿水青山等生态资源,县里实施了‘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整治、有机产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千万亩森林增长’等六大工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岳西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靳琼靓】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